佛法知识 > 金刚经说什么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一等和次等

昭明太子的标题叫做妙行无住分。妙行无住的行是指修行,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就是我们上一次讲的布施,也是内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内布施、外布施。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都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做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这里佛告诉须菩提内布施的法门。“复次”,白话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诉你。第一等的,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服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

第一义很难懂,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唐僧取经,唐僧到了西天,见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叶尊者找来,说他们从东方震旦中国来的,很辛苦啦,功德圆满,你把书库打开,把最上等的佛经给他们带回去。当唐僧带领三个徒弟到图书馆门口取经的时候,守门的说:拿红包来。孙悟空气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说:你不要动粗了,这是最后一步,不然我们那么辛苦,不是白费了吗?我们没有钱却有一件袈裟,拿到当铺里当了,给他红包。孙悟空又气又骂的,迦叶尊者很难为情,所以庙里塑的迦叶尊者,都是歪着脖子缩着头。其实西游记只是小说,最后拿到了经典到了山门口,孙悟空跟师父吵,说那个老和尚靠不住,还要我们红包,要把经打开看看,结果发现佛经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是白纸。孙悟空立刻大吵大闹,被佛听见了,就叫迦叶尊者来问,迦叶尊者说:你老人家吩咐,给他们最上品的经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给他们。佛说:唉呀!那些众生不懂啦!没有文字的经他们看不懂,你还是拿有字的给他换一下,拿那个差一点的。所以复次是差一点的,有字的经。真正的经典啊,一个字都不须要,本来空嘛!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个是第一义,就是一张白纸。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现在复次只好讲差一点的。(iDog注:西游记中说阿难尊者和大迦叶尊者两人奉命去拿经书,两人讨要红包,开始唐僧没有,故给了无字经书。后被燃灯佛派人阻止,回来后把唐王御赐的紫金钵献给阿难,而得到了经书。)

无所住

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

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如果说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也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比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两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着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样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做不到无所住,我们永远放不下,小狗没有喂啦!老爷没有回来啦……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下面告诉我们所谓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什么是色?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来的。就连我们地、水、火、风,物质世界的东西,包括我们肉体,都可以表示出来。

“无表色”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原子能,那个能是什么东西?老实讲,除了正式学物理、科学的以外,一般人并不清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为空,它的能力无比的大,甚至最后在科学仪器上都看不出来,只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但却是无法表达的,称为无表色。

“极微色”,相当于现在讲原子、核子,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程度,经由科学仪器还可以看得出来,故称为极微色。

“极迥色”,远大的很,延伸到银河系统那一边的,包括了整个宇宙中间的这一些东西,称之为极迥色。

这些就是色法,简单的说,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物件的观念。比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物件,有物件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再说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受不了。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念头住在色身上。如果念头不住在色身上,感觉就可以空掉,感觉空了,两腿两脚发麻你也不会感觉了。所以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体也放下。

不住声香味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有些同学,用功好一点时,听到念佛念咒的声音,然后自己觉得得道了,最后道没有得,得了个神经病。真的,好几个就是那么就走了,走到阴国去了,因为他不懂不住声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檀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香味那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游记上说的,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就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们这个楼上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这个经验我也有过,在高山顶上住了三年,一下来离都市还有五六里,就受不了那个人味了。其实我也是人啊!只因为在那个山顶,四顾无人的地方住惯了,下来以后觉得人味扑鼻,受不了,要很久才能习惯。学医学的就知道,人体内部并不脏,但是身体内部的东西,一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与细菌一碰,马上就有味道了。当我们坐得好,内部发出一种香的时候,如果自认功德无量,闻到菩萨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对。要“应无所住”,赶快放下。

内触妙乐的菩萨

这个“触”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时候,不愿下坐。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不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着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哪个人还愿意跑来站在这里讲课啊!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但是一个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雁过长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讲到这里,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呀!我告诉你呀!你看这个老人家对弟子多亲切,他意思是说孩子啊,下面我再给你讲。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我们拿中国的文学形容它,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相当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沙————”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叶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去了。修行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也是由佛学里面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说人生一辈子像什么?像下雪天那个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飞走后,雪又下来,把那个印子又盖住了。雪上偶然留一个爪印,那个鸟一飞了以后,早把东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个爪印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辈子说要成家立业,子孙满堂,等到你两眼一闭,两手一张,鸿飞那复计东西啊?什么都没有了。这是苏东坡的名句,也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的道理,就是说菩萨应不住于相。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思: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其次,人生就怕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知道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你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刚才讲到不住于相这个重点,下面佛又说了:“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里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说假如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项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洪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洪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这是蛮可怜的!这是着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缘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着电视,或者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一般同学跟着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如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以量,量就是度量,所以叫做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东方虚空,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测量得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由这里向东方走,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没有办法测量的。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讲过的东方,东南西北叫四维,四维以外还有上下。佛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随便向那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们中文来说就很简单:“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东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话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话分两句,两句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简化的翻译,如照老式翻译就是“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南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西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就是那么说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经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萨我的妈呀!但是金刚经被鸠摩罗什浓缩一下,构成了另外一种文学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这里为什么先提东方虚空?这里为什么不像阿弥陀经先提西方呢?药师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学佛研究佛法,这些都是问题,不要老是写些五阴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来覆去就是这一些。

东方佛、西方佛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以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显教的经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参究。你们要学禅宗参话头,这些都是话头,话头都在经典上。如果你以为自己已懂了,光以为东南西北,很简单,为什么不南东北西呀?这里为什么先提出来东方?先讲了东方,再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反而落在最后,什么理由?这其中要发挥起来,就牵涉得很多了,同我们修持的道理都有关系。

我们大家要学佛修持,先要有东方的生机,生命之机,气脉发动,色身转变,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乐。代表这个的符号,在方位上是东方,是所谓生气方,像太阳一样,从东方上来。

为什么念阿弥陀经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赶快打主意,回家吧!念念西方。这些并不是偶然的说一说,佛学里面,这些地方都有道理。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是佛严重的吩咐。他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作。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住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刚经,就是走的这个法门。一切无所住,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础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看金刚经讲般若,常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认为金刚经是谈空。金刚经没有一句谈到空,他只拿虚空来打比方。大家认为金刚经讲空法是一个错误。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地过去了,但是又有来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认识真正佛法,无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这样去修。第二个要点告诉我们,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们知道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哪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上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但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有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做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阿育王的沙子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个塔,唐朝以后飞到中国来了,不知道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塔内有佛的舍利子。所以这个庙称阿育王寺。亚历山大东征打到印度时,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了回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时候,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你们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最至诚的随喜了。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痒。

历史上这种人很多。清朝末期的中兴名将曾国藩,功盖一时,也是一辈子皮肤病。相传曾国藩是大蟒蛇变的,皮肤痒抓得一片片掉下来。阿育王一生也吃这个苦头。这个印度的一代名王,非常爱布施,盖庙、救济穷人、救济社会,结果把国库的钱快布施光了。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能下达。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说:当今世上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阿育王说: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也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在庙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个梨子,向大家宣布,这是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锅煮稀饭,把这个梨子丢进去,大家都跟他结缘。等到阿育王一死,这位尊者说也要走了,就圆寂了。

历史上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长春一样,成吉思汗一死,丘长春告诉徒弟们说要洗澡,跳进水池洗完了之后说,我那个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

这是讲到福德,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确是无心的。如果说我们大家学学阿育王,明天拿点东西到佛前供供,来生也得一个治世圣王,办得到吗?办不到!因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着沙子,他看那个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一念的诚意供养,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周利盘陀伽的扫帚

还有个佛经上提到的周利盘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时他也跟着学佛,笨得无比,岂止金刚经不会念,连个阿弥陀佛都不会念,佛最后就叫他念“扫帚”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可是后来他的神通最大,还几次救了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压过来,周利盘陀伽在后面一指,就把山推开了。那个气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扫帚念出来的。

佛经里讲到他也有一段因缘,当他要到佛那里出家时,年纪已经很大了。阿难呀,须菩提呀,舍利子呀,都挡住不准。他就在山门外面大吵,佛在里边打坐听到了,出来问大家,为什么不让他出家!这些大弟子们都有些神通,说观察过这个人,五百生以来都没有跟佛结过缘,因此无缘出家。佛就骂他们了:你们啊,就只知道当罗汉,神通只通到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五百生以前那一生他是一条狗,与我有缘。它跑到一个地方吃大便,上面大便掉下来,正好掉到它尾巴上。那只狗吓得掉头就跑,奔跑中看到一个古塔,是个有道罗汉的墓,狗看到这个古塔就要翘尾巴撒尿,尾巴一甩就把大便甩到这个罗汉的坟堆上面去了。佛说:他啊,当时就是以这个大便供养我,所以跟我结了缘。那个塔,就是那一生修到独觉佛的骨灰塔。

想想看,那不偶然啊!狗吃大便相当于我们吃红烧肉一样的香,那是它的粮食。它以最好的粮食,尾巴一甩上去,无心的,不住相的,因此它是福德无量。佛说:以此因缘,所以他可以出家。

这位老头子跟佛出家以后,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但他太笨了,没有办法教会他,稍微多说两句,他就忘了。佛只好叫他去扫地,教他一边扫,一边念“扫帚”。搞了好几年,他才记住了扫帚,后来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扫帚一样,心里面杂念都要扫掉,无住相布施,所以无住相这一句话就是扫帚,你心里面什么妄念都要扫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随时随地都达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这才是真学佛。

总结

我们这个身体活着很可怜。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说道人生心为形役。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形,我们人都被身体所奴役,冷了要穿,热了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一天到晚为身体忙。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

中国文学称我们这个人生为浮生,像水面上的一滴油一样浮在那里,等一下散掉就没了,水还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样飘浮在那里,一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一个思想、一点念头在忙碌,在自己欺骗自己。

功名富贵呀,儿孙满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热闹得很,就像春天到了,满院百花盛开。年轻到中年这一段,唉呀,前途无量,后途无穷,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尤其是站在极高的楼上往下一看,这个城市我最大,就是那个样子。这些繁华景象,几十年眨眼就过去了。春天没有了,百花也凋零了,什么都不属于我了,只有什么呢?我们死了以后,太阳月亮照样的转下去,这个宇宙照样的是无量虚空,绝不会因为我们死了就没有了。所以有许多老年人感叹,唉呀,不得了啦!现在年轻人真不像话。我说:我以前跟你想法一样,现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轻人乱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后,太阳还是照样东升西落,他们乱七八糟的历史也还是会很繁华地发展下去,绝不会因为你我死了,历史就改变了形态。所以人生要把这个道理看通,太阳、月亮,它永远不断地在转,因为它无住,不停留嘛!太阳、月亮有一秒钟停留不转的话,这个世界整个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样叫做无住,并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个空上,早就有所住了。金刚经并没有告诉你是空啊!如果解释说金刚经告诉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错解了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