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知识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是《大般若经》的心髓,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性空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华严经,但无人能明白,所以他从说四圣谛(苦集灭道)再开始。其中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心经以唐玄奘法师汉译本流通最广。

这里站长对心经中的一些词语做简单的字面解释。有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详细的讲解请参见各位法师的开示。

  • 般若:智慧。中文应读作“bōrě”(音“波惹”)。
  • 波罗:彼岸
  • 蜜多:无限
  •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
  • 深:甚深,极其深度的(入定)
  • 照:回光返照
  • 五蕴:又作“五阴”,即色、受、想、行、识。
  • 舍利子:即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智慧第一”舍利弗。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分别用“受、想、行、识”替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无“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简写做“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老死为“十二因缘”,是世间法。其“出世间法”则为“无明尽~老死尽”。十二因缘包括:
    • 无明
    • 名色
    • 六入:即“十二处”,包括内六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六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 老死
  • 无苦集灭道:即无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 samyak-sambodhi”的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指佛的智慧。
  • 最后的咒语的注音:

梵语: tadyathā
汉语: 怛姪他
注音: 达(地呀)蹋
释义: 即说咒曰

梵语: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汉语: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注音: 噶待噶待   (巴惹啦)噶待  (巴惹啦)(三M)噶待  宝体(苏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