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vice provided by iDogiCat: http://www.idogicat.com/
home logo





Home > Culture > 音乐教程 > 真声和假声

真声和假声

整理自“比的原理”老师的观点

  • 真声是声带主体振动发声
  • 假声是声带主体放松、边缘振动发声
  • 所谓的半假声就是边缘发声,主体的一部分也发声
  • 头声是声带主体拉紧但是不发声,声带边缘发声的结果。

头声的这个名词非常不好(这个词是在美声理论里偷来的),应该叫“使劲假声”,或者“不漏气假声”,“强假声”。

在英文里,只有漏气假声才可以叫falsetto,其他都不可以。这跟中文是严重不同的:中文里一切非真声都叫假声。

现代混声技术:不要把真声唱到极限,接近极限的时候就掺假音进去。随着音高的提高,不断提高假音比例,直到最后完全是假音,没有真音含量(这时候就是所谓头声了)。

混声包含两种:有真声含量的半假音,无真声含量的纯头声。一般来说,前一种混声如果真声比例很大,我们也称之为真声。

现代混声技术可以凭空把音域提高一个八度(假声一般比真声高一个八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男声动辄去挑战G5的原因。现实中,混声是很难的,尤其是接近假声极限的那一段,非常难。所以多数的混声都是这样的:真声极限以上的一段比较平滑,再往上就不行了。但是如转纯假或者是头声,那就容易多了。即使是相对简单的低混声区,也比真声有更多限制:转音什么的很难玩,共鸣不好音色就会偏假等等。混得越高越难。除非转纯假,那就没难度了。

案例分析

张雨生

头声最高在D6,极限在F6。真声极限在E5,故可在E5以内随意转音。上F5开始掺假变混音,歌中出现过很多F5-A5的音,但是#A5-#C6段就几乎没有了,因为这一段的混声太难了。与此同时,到了D6,用头声去顶,可以顶出质量非常高的声音。混声练的非常到家了,空白音区很小。

龚琳娜

实实在在的用全力去顶过假声极限:E6,质量很可观。

普通人的水平

普通男声的真声极限一般在F4,所以假声极限在F5。普通女声的真声极限目测在C5附近。为什么难判断是因为女声真假音音色差不多,很难区分。另外女的普遍气息弱,很多都唱不到自己的极限。

平时我们发假声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声带是放松的?假声唱多高多久都不怎么累?如果用尽全身力量去喊一个假声长音,是不是能感觉到头腔在振动?用力+假声,就能得到头声。因为用上了力量,所以头声是比较有力量的,能获得不俗的共鸣,这是头声可用的最根本原因。从实践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用泛音强弱来判断是不是头声。

每个歌手的音色各有不同,但是唱到头声,却基本都一样的音色,因为声带主体各有不同,但是声带边缘几乎是一样的。

“女声开口混”:女声的假声和真声音色非常接近,所以即使女声切换到边缘发声我们也很难听出区别。男歌手就不行了,切换的时候区别很明显。

我们从感知上知道,假声是漏气的,真声是实实在在的(所有气流能量都转化为声能)。这不是声带边缘发声的错,这是声带主体不拉紧的错。所以只要声带主体紧绷,声带边缘发声也可以获得较大的声能。这就是现代流行乐最基本的一课:统一声区,把真假声联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就是从真声区到假声区最高音,永远保持声带主体(声带肌)拉紧,不漏气。这样,无论是主体发声还是边缘发声还是混合,都能保有较大的能量。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尽管现代流行歌手都致力于统一声区,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换声区,所以几乎没人能做到完全掌握所有音区。

女民族唱法唱高音原理上讲就是“假声关闭”(潘乃宪语),其实应该是头声,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何民族女歌手可以唱那么高,并且千人一面(声带边缘发声大家音色一样)。

男女声音的不同

  • 音高不同:女声比男声没高八度,大约高4-6度。高8度是为了合唱而弄出来的。
  • 亮度不同:女声普遍更亮、尖,穿透力更强。这是由于高频泛音丰富导致的。也就是“头腔共鸣更强”。
  • 糙度不同:男声天生低,泛音之间的间距更小,自然就更“糙”。

如果男声音高,同时头腔共鸣强烈,就几乎没法分辨。这时候我们只能看力度,也就是气息共鸣水平。男声一般气息比女声强一个数量级,所以共鸣水平要高得多。这个时候,往往出现与第二条相反的局面:就是男声一般高频比女声强。当然,实实在在能唱到女声音部的男声比较少。

题外话:为什么张新就是个娘嗓,赵晗就是个爷们呢?因为张新力度太弱了,同唱一个key,张新几乎无力度,他那个才是真没法区分男女。他只有唱到非常高的音区才能有力度,这就是典型的音域断层。

声带的区别:

  • 童嗓:短而薄
  • 女嗓:短而厚
  • 男嗓:长而厚(比女嗓更厚一些)

张雨生的声带可能是长而薄,类似童嗓。

当然大部分儿童气息不够,一旦气息够了的话,童嗓就很无敌了。

男声想模拟女声,就一定要学会压扁口,或者保持笑容唱歌,把a音转变成e音。

  • 保持笑的嘴型,喉顶住了喉腔,压扁喉腔
  • 头往后缩,下巴夹住喉结

用上述要领,有望发出小孩的尖叫声,轻松到C5,音调很尖锐。可以尝试一下。

发声位置

前端振动则声音清亮,后端振动则浑厚。

共鸣点:

后端的位置是正对喉咽腔的,所以后端发声可以把整个气息通道放在一个直线上,整体共鸣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一个立体气柱,这是有利于取得最大共鸣的,尤其是有利于取得胸腔共鸣。所以美声以及欧美流派多选择这个办法取得最大共鸣。声带前端的位置更接近口腔,所以可以取得更多的口腔共鸣。由于中文对唇齿咬字的苛刻要求,前端发声更有利于中文的咬字。所以民族唱法选择的是前端发声。

后端发声的声音浑厚,感觉声音在喉咽腔里,咬字比较模糊。

前端发声的声音清亮,咬字比较清楚,声音更接近口腔。这也比较符合中国人对语言的审美:中文都是一字字的,更讲究每个字都要清楚明白;而外文都是一片片的连读,并不需要每个字咬明白。

尝试发ei的音,可以感觉前端发声的感觉。尝试发ing的音,可以感觉后端发声的感觉。

中文歌手多为高喉位前端发声,最典型的莫过张雨生。清亮,咬字非常清楚。一众民族歌手也是,比如宋祖英,那么清亮。

后端发声的更浑厚,比如韩磊,声音浑厚,结合低喉位可以获得巨大的胸腔共鸣。

姚贝娜以前就是标准的高喉位前端发声,在爱无反顾开始尝试低喉位后端发声(所以声音变暗了,变模糊了)。

对于共鸣好的歌手来说,共鸣点是可以进行前后上下调节的:共鸣点越高则越尖,共鸣点越低则越浑厚。(这完全是一个巧合:人体的共鸣腔,从下到上正好是从大到小的过程,所以共鸣越高则共振频率越高,当然越尖。)

而前后移动共鸣点可以改变声音的清亮程度。越后的共鸣点,感觉声音越在里面,越闷;越前的共鸣点,声音越亮。美声内部也存在共鸣点前后的差异,这是不同流派的区别了。无论民族美声,共鸣点都肯定比流行靠后了:因为流行基本不共鸣!所以流行的声音都是在唇齿之间的。民族美声无论如何共鸣点也是在腔体里面。(iDog:一般来说,流行歌手都不喜欢美声那种过于厚重和暗淡的声音,而是喜欢明亮的声音,因此,多强调从牙齿部位发出高音。)

这确实是美声民族与流行的最大区别:无论美声民族都必须一直保持高位置共鸣点,不管是在面罩上还是在额窦上;而流行是不要求这个的,事实上也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

流行、民族、美声的区别

1. 美声非常重视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声音极为浑厚有力。美声的第二关注点在高位置共鸣(头腔共鸣)上,这个位置的共鸣保证了美声的声音是有焦点的(听感上来说,就是感觉声音有一个很“亮”的点),同时穿透力极强。

2. 民族唱法是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的,转而专攻更高位置的共鸣。传统上讲这种共鸣称之为额窦共鸣(当然这种提法不科学)。所以民族唱法听起来极为尖、亮,穿透力更强。缺点是不够厚重,偏假。

一句话:共鸣唱法(美声/民族)多为混声,要求永远带高位置共鸣。

3. 流行唱法是极为多样的,很难概括。总的来说,重真声,轻共鸣是主要的方向。

流行唱法为什么要重真声,轻共鸣?因为这样更贴近日常说话,更贴近大众。群众不可能去练什么混声,大共鸣,如果歌手唱的和群众差得太远,远到群众都不知道你怎么搞出来的,那自然无法取得群众的认可,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必然选择跟日常说话接近的唱法。可这也导致了流行唱法几乎没有门槛,什么货色都可以进来冒充歌手,直接造成了现在中文流行届废渣满地走的局面。

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本质上都是混声(真假音混合)。民族甚至可能会以假音为主。流行唱法的那种真声唱法肯定是没法与其拼高度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流行界这么讲究现代混声技术的原因:没有混声音域太有限了。

民族唱法的成因和特点

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再次回到那个惨绝人寰的无麦克风时代。和美声一样,在无麦时代,一切的技术情感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让别人听到你唱什么!所以充分开发共鸣扩大音量成了必然的选择。

那个年代我国的歌曲大概有两种:

1. 戏曲。想在露天开阔环境让围观群众都听清,还没有麦,怎么办?于是就选择了提高音高,同时扩大高频泛音的假声唱法(当然也有真声唱法,我们主要分析假声唱法)。比如梅兰芳,那当然是假声唱法,不然怎么唱女声?即使是封闭环境比如茶馆,要想让全屋子的人都听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戏班的当家名角,必须要做到茶馆二楼最后一个位置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才算及格。

2. 山歌。如果真的是隔着山跟对面的人喊,这时候就不得不借助高频泛音了。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大,低频比高频衰减的快得多。高频的声音可以传得更远。越尖的声音是传的越远,尖叫就是传得最远的。

基本上,一切共鸣唱法都是要求高位置共鸣的,我们也知道有声压必须要有高位置共鸣。那为何没选择跟美声一样的巨大的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因为美声唱法不利于中文的咬字。美声的特点是喉位极低,测重元音饱满和靠后发声。有人说:美声是元音的艺术,所以美声诞生自意大利就很自然了————意大利文元音偏多。

其实这是一个更根本的原因(为何中文音乐和外文音乐的区别这么大):中文的特点决定了,低喉位不适合唱中文歌。中文里对咬字要求比外文高得多,尤其是唇齿运用更多,注定了无法兼顾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所以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已经养成了高喉位说话的习惯,唱歌自然也是如此。(iDog:西方流行歌手也不喜欢压低喉位的发声方法,觉得音色不够亮。)

而高喉位的缺点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共鸣腔咽腔较小,难以获得比较大的共鸣。所以中文的歌曲总是显得不够厚重。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气息偏弱。

现代民族唱法的由来

最开始的民族唱法是存在争议的,所谓的土洋之争:一派以留洋的为主,基本就是美声来唱中文。缺点是咬字不准确,吐字模糊不清。一派以真声为主,强调中文咬字,缺点是声音不够响亮,唱多了疲劳。

直到后来金铁霖发明了民族唱法:现代民族唱法以美声的混合发声(真假音混合)为基础,同时继承了戏曲和山歌的高喉位假声唱法,开发出了独有的不限喉位混合发声方法。

1. 声带技术来说实质上更接近美声,所以有些人把民族唱法叫“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原理上讲就是真假音混合,尤其高音,会转到全假音。具体到每个人也有不同。宋祖英就是明显的假声居多,彭丽媛则是真声居多。

2. 不限制喉位,尽量保持低喉位的同时,允许提高喉位。

3. 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追求特别高的共鸣(额窦共鸣)。高频泛音非常足,穿透力极强,听起来尖。

4. 重点侧重咬字,要求清楚明白,声音甜美,清亮,偏假。

5. 发声位置靠前,符合中文的咬字习惯。

为何金氏唱法能一统江湖?

这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事实上科学的发声只有一种,就是美声。考虑到音量,音色,持久力,穿透力等因素。要想到达极致就只有这么一种方法。那为了中文改良的中国式美声(民族唱法)为什么就不能是唯一的呢?为什么从来没人质疑美声一统欧美歌剧呢?事实上民族唱法有的问题,美声都有,比如千人一面。这没办法,共鸣开发到一定阶段,本嗓的特色自然就几乎消失了。指责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纯属无稽之谈,你怎么不指责美声千人一面?

有麦时代,共鸣唱法是不是还有意义?答案很明确:有!而且很大!麦克风只是让无共鸣唱法有了存在的可能,但并不能改变无共鸣唱法对有共鸣唱法的先天弱势。

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唱现场上:无共鸣唱法在现场声压很小。有人可能会疑问:我看过不少现场的视频,没这个问题啊?那是因为所谓的现场视频,都是话筒收音配上伴奏弄出来的,跟真正在现场的人听到的声音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现场的人,听到的是音响放出来的声音。可以说,现场和视频/电视播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民族唱法一统晚会的原因

看了上面的解释,相信各位也能很自然的理解这个问题了。晚会毕竟是为了现场服务的,不是为了电视观众。让现场的人听清才是第一要务。这时候共鸣唱法就优势太大了。

可是对群众来说,一直都是重录音,轻现场。听现场的可谓极少。所以很难理解这种千人一面的声音怎么能统一晚会。其实让他们现场听一次晚会就懂了。典型的流行歌手缺乏声压的下场:现场观众反应超冷淡。

流行唱法也有共鸣!这一点必须强调。事实上欧美的流行高手基本都是共鸣很强的。在欧美,以美声为底子的流行歌手遍地都是,即使不是美声底子,也练过其他类的共鸣。所以欧美偶像派歌手少,实力派歌手多。(其实即使欧美偶像派,也基本都达到了我国实力派的标准。我国所谓偶像派,基本上是完全没法在欧美混的)

这跟欧美更注重现场密不可分,录音可以修音,可以反复调教,差不多所有人都可以调到差不多的水平。现场就完全不同了,残疾歌手一下就露底,毫无还手之力。

其实,与其说民族歌手千人一面让人反感,倒不如说是民族歌手唱得歌太单一才让人反感。不过这跟唱法一点关系也没有,民族唱法一样可以唱流行,比如玖月奇迹里的女歌手,就是典型民族腔。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歌词和咬字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也导致了发声位置的不同,不止是喉位高低,还有前后端发声的差异,我国不止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好多和意大利起源流派的也有出入,就是前后位置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的美声比西方咬字更清晰但是不够浑厚通透。

民族强调高位置共鸣,由于要保持音色的纯净和亮度,发声位置是必须在前端的;美声更强调压稳喉位,提高软腭,把喉往咽壁上靠,是气息通道最大化,尽可能地利用胸腔的振动美化声音,因此靠后发声,声音显得浑厚通透饱满。

而且中国的美声,发声位置实际上不算很靠后,原因就一条:强调吐字清晰和自然。发声位置和共鸣方式有联系,但不是绝对,靠前靠后都可以有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比如韩磊就是明显的靠前,可是却是胸腔为主。

字正腔圆是戏曲,不是民族。民族要求保持亮度,吐字亲切自然,高位置共鸣的原因是在高位置的时候声音更飘和亮,和民族歌曲的表达亮度细腻的声音主旨符合。流行没有具体规定的行腔方式,你说的是口腔共鸣,泛音非常小,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发声方法不够科学,基本功不够深。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让我们注重咬字 所以一般咬的比较清晰 有时候甚至咬的过死,这也是民族发声在前的根本原因,因为喉位靠后支点在下的话,靠咽部的力量是无法清晰的咬字的,就像意大利美声那样

不只是咬字 还有音色的润色 靠前吐音更加亲切自然 符合中国审美习惯和歌曲内容的表达

为什么说民族要靠前呢,靠前发声是指声音从声带发出,下腭放松,颌骨打开,提笑肌,舌平放,声音着力点向前推,推到口腔前部的硬腭,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大,一般使用口咽腔与面罩的共鸣,声音的感觉是从口咽腔的前部发出,声音集中而明亮,并且容易获得高位置的共鸣。结合咬字和吐音以及国人审美,所以民乐一般都是这样发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