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vice provided by iDogiCat: http://www.idogicat.com/
iDogiCat site logo

主页 > 功夫 > 形意拳 > 给初学者

给初学者

转身就走

iDog整理

从三体式说起

形意拳万法出自三体式,老一辈讲,三体式不仅是技击的基本架式,更是衍生出各种拳法动作的基础,还是行气走气,练通周天的不二法门。我没练出任督循行的内气,但就我的体会,三体式在形成拳术基本框架、调整功态、贯通百节、体会劲力等方面都在极大的好处。所以它绝对是形意拳的基础,不练三体功,到老一身空,哈哈,你信不信?

三体式练法:两脚并拢,立正。两手向身体两侧伸开,由外向内画弧,至头顶曲臂向体前下落,内含按劲,两腿随按变屈,直按至小腹处。这个动作的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体左45度方向,翻腕,变拳,拳心向上,向两肋处猛收。这算是第一动。

右手曲臂小臂内侧贴体前向上钻起,钻至下颏处左拳也跟上向上钻,拳头跟在右肘内上侧,拳心向上。两臂开始一同向处钻,右臂边钻边由内向外拧转,拧至拳心向上。钻至鼻前一尺远时,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紧摩右小臂内面向前向上钻顶,同时右脚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时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远以脚掌为力点踩落地。两腿始终保持弯屈状态。重心在两脚掌连线的前七后三处(这样人体重心正好是前三后七)。脚向前趟的时候,左拳继续前上顶钻,两拳相交时骤然发力(也可不发力),变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脐下丹田处。定住这个大形不动,就是三体式。

三体式的要领一大堆,网上有的是解说,这里就不重复了。只把几个关键部位的细节再解释一下。

三体式站好了,下面开始调节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从上向下:

头:头要上领。这里是领而不是顶,领是带起全身,顶只是局部作用。头领的关键在脖子,脖子在竖直的同时要有挺劲,就是俗话的的“梗”起来。这一梗下颏自然内收,而颈椎的弯也自然填平,保证了脊柱的竖直。而且这一梗,颈部肌肉相应紧起来,压力加大,增加了颈动脉的压强,使脑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练气功气走周天时要过三关,过玉枕关时也要求头领颈竖,我猜也是这个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内敛,但笔者体会,过份内敛会变成向内向前的上翻动作,而这样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翘就算正确。臀向下坐,头向上领,命门后凸,形成身体脊柱弯曲处填平且对拉拔长(关于脊柱在拳术中的作用请参看常书范的脊骨论),这对于形成以脊柱为主发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处。

肩:肩要下沉。只有肩沉下去才能把力量催到手上,才是真正的内家拳的发力方法。肩沉下去再稍稍向里一裹,就形成了身体背部的横向争力。头与臀的互争是纵向的二争力,二肩的互争是横向的二争力。后背的十字形争力使背部大肌肉群得到锻练,就是我们常说的拔背。背一拔,胸自然就含了。所以含胸不要特意去求,它是拔背带来的效果。特意去含,含成了驼背,可别怪我。含胸拔背有了,身体自然处于不空状态,大家试一试,是不是这样?

臂:臂的关键在肘。肘要坠。坠,是大臂与小臂形成的三角所构成的平面应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肘尖直冲地面。达到这个要求,必然肘部尽力向里裹才行,大小臂的三角角度越小,裹起来越容易。好,把肘尖冲着地面,慢慢地把手向前推(肘尖千万不要向外翻),你一定推不到头,也就是手臂伸不直。手臂伸得越远,你会觉得臂部的拧裹抻拔越厉害,越不得劲,就像拧足了劲的麻绳,于是,在这种抻拔中你的臂部大筋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锻练。

现在你明白形意拳为什么打出的拳都是曲臂,而不能打直的原因了吧,不是不想打直,是因为这种拧裹劲下根本没法打直。

手:手的摆法各家不同,有立掌,有俯掌,有斜掌。不管哪种掌型都一定有前撑顶的劲儿。后手是收在脐下的,有拉按的暗劲,这样两手又形成了劲力的互争。李仲轩老人说,打一寸拳,实际就是三体式的找劲儿。两手不停地前撑后拉,慢而微,体会劲力变化,渐渐就会百节贯通,功夫就出来了。

胯:胯要吸。所谓吸,是说胯向前的位置要有弯,不能往前顶。如果顶,式子就坐不下去。要有如坐板凳的感觉。吸胯是两胯都要吸。

膝:前膝要向前顶,这样桩架才稳,身体才能顶住对手的攻击而不会散架。后膝要向里裹,才能出来两腿的夹剪劲儿。而且后膝向里了,蹬地才更有力。

腿:前腿要有向后的撑劲,后腿有向前的蹬劲,两腿又形成了前后的争力,好像要去着身体向上去,而臀一坐,又把这股劲压下来,形成了下肢的上下争力,好比两腿变成了弹簧,被压到了极点,只要一放就要蹿出去。类似于百米赛跑着的蹲踞式起跑前冲之前的临界状态,这才能有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效果。

简说鹰捉

鹰捉是形意的母拳,形意的好东西都在这里藏着呢!

形意是一门由博而约的拳术,其理法贯穿于每一式每一手中。形意拳由心意拳衍生而来,心意拳的起源有一说是前辈见鹰熊相斗,感而悟之,以熊形为守,以鹰形为攻,一阴一阳,相符相承,所以形意拳又叫鹰熊(英雄)竞志。

熊形起钻,鹰形落翻。这个起钻落翻的大宗旨就是现在的鹰捉。鹰捉起手的一钻,正是熊形;后手的一起一落,恰是鹰形。

形意拳总爱讲翻浪劲,什么是翻浪劲儿?就是这个起钻落翻!翻浪劲的母亲是螺旋,父亲是束展,但做为儿子的翻浪劲却比母亲或父亲更有本事——打击效果更好!所以形意拳更强调翻浪。起落、进退、开合都是在围绕着翻浪作文章;硬打硬进也好,脚踏中门也好,仗的也是这翻浪劲。这是基本功,没这个功夫就打不了人!翻浪劲怎么练出来?就从鹰捉里找,所以鹰捉就成了母拳!

裹践钻的老三拳没缘见到,只在网上看过一些论及此的文章,是耶非耶不敢妄加评说,但从一些描述来看,这老三拳的练法应与鹰捉有相通之处,因为它们求的内里的东西是一致的。有人说形意拳的精华裹践钻失传了,笔者不敢苟同。好东西只会越研究越细,越研究越透,谁会放着百元大钞不捡偏去拾一分的硬币?

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都在鹰捉里面了,形意讲雷声内转,鹰捉也没把它丢了。六艺尽在其中,舍鹰捉而求别法却想通形意拳,无异缘木求鱼。

鹰捉是“动”的学问,前承三体式静态桩法,后引五行拳、十二形的应用拳势。我以为:鹰捉为形意拳中第一要义,最值得习者下功夫!以上为一家之见,有不同观点者尽可存疑。

补充:多数的形意练法都把鹰捉和劈拳混为一谈,有用掌的有用拳的,其劲法多找翻浪劲,其中鹰捉的成分多些。尚派把鹰捉提出单练,专求翻浪劲,而劈拳另有一功。尚派劈拳讲肘打,用拳形,更注重锉压之劲。

劈拳解说

动作:三体式站好(左手在前),左手向下向回循弧形拉至小腹,变拳,身体亦同时略回缩。右脚蹬地,左脚前迈半步,同时左手如三体式起式时一样向前向上钻,钻到不能再钻时停住。与上钻同时,右脚跟进,脚掌与地面平等地停于左脚踝内侧,右手待左拳钻至一半时变拳随左拳一同上钻,附于左臂肘内上侧,拳心向上。下一动:借身体贯性左脚蹬地,右脚向前趟出,右拳贴着左小臂相摩向上向前钻,两拳相遇时猛然发力,右拳向前向下劈出,左拳猛力回拉,至小腹处停住。右脚跟上半步,成为三体式定式。

解说:

劈拳的练法有很多种,有以拳为斧劈下的,有以掌为斧劈下的。不管哪一种,要领差不多。

1、 劈拳打的是整体力。

形意拳有个特点,全身一体,一动无不动,发力也是全身整劲,没有局部用力的。劈拳更是如此。先一动左手的一钻,钻前先有个身体略回缩,再展前钻,力是由这一展发出来的,不是单纯的手臂动作,这在形意拳里叫束展。后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后手互争(力矩原理)的力劈下的。劈时腰臀有个向下一坐的小动作,这一坐,身体整体一沉,劈力就沉实异常,等于是用整个身体去劈。从前我与师兄弟们试手时,对方直拳,我只很快地随意一劈,用上了劈拳劲,竟劈得他小臂如欲断折,疼痛难忍。用这种杀法杀前锋手,真能一击让对手手臂报废。

劈拳的整体力还体现在全身一致地向前进击。我总觉得形意拳有点像坦克,横冲直撞势不可挡。手臂伸出去不过是坦克前面的炮管,坦克撞墙,炮管先触到墙,但撞的力量却不是炮管本身,而是坦克本身前行的力。劈拳也是,实际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体前移带来的,手上只有一个向下的劈劲,加上身体的移动才表现出手的运动是一个弧形轨迹。这在形意拳里叫“万式有一顶”。

2、 手打三分脚打七

形意讲手打三分脚打七,不是用脚去踢,而是蹬地进步的发力与取势(请注意这两个字,以后我会专门讲它)。大家都知道消息全凭后脚蹬,可是前脚也有打,这就是前趟冲击拔敌根节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劲,如铁犁翻地,遇见什么东西都把它掀起趟飞。尚派形意拳中在一路专练这种功夫的“趟步”练法。如果趟到敌腿,敌人根节动摇,自然跌出;趟不到敌腿,这种方法也特别有助于全身的发力,可以说它是整体发力的一部分。

有人谈到步法中前腿要有崩劲,其实正是形意趟步所说的趟劲。这个劲力是两腿相并时如弹簧压紧,再开时后腿蹬前腿崩,如弹簧骤伸,反向争力,才能趟得起人。不过这个劲不太好练,练到摧人根节还易,练到脚起人飞则困难重重。我只能摧人根节,脚起人飞就只能飞七、八岁的孩童了。

3、 细节不能漠视

劈拳有几个细节,不注意劈拳练不好。第一是“小指翻天”:前手钻出的拳要力钻边由内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侧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说明肘充分地“坠”了,里裹了,才是形意的拧裹劲儿。肘外张是无法小指翻天的。第二是后手劈的时候要边劈边向内螺旋,也是不离螺旋劲。但内旋时肘不可外张,要保持“坠”。肘坠,首先是自身防护好,看住两肋,再者是保证发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劲,还有是桩架不散。第三是发力时机不可过早。“手见手分”,两拳想遇才发力,这样能充分发挥力矩的优势,才能“前后手用力一样大”,打人才狠。第四是手型问题。劈拳手型有用拳的,有用掌的,其实无所谓。因为劈拳真正的打击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处,这里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这里击打硬度高,打击面积大,截击敌人手臂最好用,一打准打上,百不失一。打人身体也好,打上后震得胸腔难受之极。

4、 劈拳的实际应用

劈拳实战时要近身而发,远则失中,打上也是稍节劲,杀伤力小。我个人最爱用劈拳杀敌前锋手,效果蛮好。劈拳实战时要灵活,不要拘泥于动作形式,只要是劈拳劲,就是劈拳,外形并不主要。活学活用,才是拳法的根本!

钻拳

先摆开一个左式的三体式,然后右脚一蹬,左脚向前进了半步,落地时脚尖却斜斜向外,同时左手的俯掌外旋上托,似乎要托起那看不见的对手的下巴。动作不停,右脚向前一跟,在左腿内踝处稍一摩,腰也一缩,右手早变掌为拳从小腹处向胸前钻起。身体陡然一长,右脚似乎带着绝大的力向前趟出,右手从胸前口下向前向上钻顶。这同时,左手也不闲着,向自己身体处回收。左右两手相遇时,忽然把腰一抖,左手由仰掌又内旋再变成俯掌,向丹田处猛力回拉,右拳更是加快了钻击的速度,带着轻微的撕裂空气的啸声飞出去。右脚落地,右手拳击、左手撕拉也于同时到位,急速的运动一瞬间就突然静止了,拳架还是三体式的架式。再出右脚、仰右掌,然后进左步、钻左拳,左一式右一式地练几回,一个回身式,返回来往回打,最后再一个回身,收式。

钻拳的妙诀就四个字:欺身直进!做到这四个字,不管你是想打还是想放,都不成问题。钻拳如水之上翻,它这劲是从底下来的,是煞腰,蹬地,再长腰传到肩到手,最后再加一抖,把劲完全催出去。这才能打人。

钻拳有两用,第一种是脆快劲。那是最后的一抖把劲都抖到拳上,用这拳来打人,要脆要快,就是寸劲。这种劲出其不意,常常打人个冷不防。第二种劲是拥劲,不可轻用,这种劲是杀人劲,传授时特别谨慎。

拥劲的前半截是以一手压住对方:要想打人,先得拿人。拿住他,不让他变化,就是我顺人背之势,然后才能或打或放。

拿住了人,还得打,不打光拿有什么用?突然进身,人已到了正在拿劲中挣扎的对方怀里,那只闲着的手一起,贴在对方的胸口上,拳头抵在对方的下巴上。脊背微微一长,身体向前一拥,把对方放出去。

放人的劲确实就是拥劲,你腰不长,身不拥就不是放,是用手推,那叫什么形意拳?不过拥没这么简单!放,不伤人,这么拥还叫杀人劲?

那该怎么拥?不贴身,快拥急抖,处处螺旋!不贴身,是因为贴了身难以发出刚脆的寸劲,所以要离开身子有点距离。这距离又不能太大,一寸二寸足够了。快拥急抖是说在离身子一、二寸处要突然发力。身子向前拥,向前够的同时,尾巴骨急快在抖转,把手臂像箭似的射出去。这股劲打人身上才暴烈,打到胸上,能震得对手五脏俱裂!

向前略进一步,脚踩在对方两脚之内,身子一长间,腰一抖,小臂电闪一般贴到对方的胸膛上。为什么用小臂,而不是拳?用钻拳打人,谁说不能用小臂了?还要用肩呢!形意拳遍身是拳,哪里打上都要人命!告诉你个诀窍,钻拳打人,小臂比拳更管用!

学拳不能学死,五行的相生相克变化无穷,劈能生钻,钻能生崩,其实劈也能直接化为崩;炮能克劈,钻又何尝不能?对方劈拳打来,左手向上一钻,挂在对方小臂的里侧,随着左臂的螺旋外拧,对方劈下去的手就被掠出外门,身子也向外一晃,这一下对方的胸腹就全露出来。我方猛然欺身而进,右手从下钻起,冲着对方的胸膛打去,对方本能地想闪,可是身架破了,一时调不过来,就闪不开了。我方身子一长,旋腰急抖,右小劈打在对方的前胸上。

崩拳

练武的都知道形意的崩拳厉害,可是那么多形意门人,崩拳出众的远比泛泛者少,为什么呢?郭云深之后尚云祥也以崩拳名世,可尚先生之后,怎么就再没听说谁的崩拳如何如何呢?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练法上失了真,二是缺乏综合素质。崩拳号称形意的绝招,但绝招的使用是与练武者的整体功夫水平成正比的。如果你拳架子都散且懈,劲力也没搞懂,还能指望什么绝招?先明白了这一点,然后再去学崩拳。

崩拳挺易学的,基本动作与直拳差不多。左手在前的三体式站立,蹬后脚,进前步,同时向前打出右拳,右脚再跟上半步;然后再蹬后脚(还是右脚),进前步(还是左脚进步),再向前打出左拳,右脚再跟上半步。一左一右,连续不停地一动动打去,就是形意拳有名的半步崩拳了。

其实形意拳原传的崩拳不是这样的,这是经郭云深改后的练法。原传的崩拳是用槐虫步,即三体式站立,前脚进半步,前手前钻(如劈拳的前半式),再进后步后手向前击出,后脚再跟进半步,成三体式身形定住。朋友们可以试一下,看看哪种更好,是不是半步的练法劲力更顺而且速度更快?所以现在没有人再这么练了。

崩拳虽简单,细节要求极多,差一点也不出功夫,下一贴再讲细致的练法。

崩拳如箭,这是核心,把握住这一点,就是练对了!

崩拳之劲

崩拳打起来容易,打出劲难,找出正确的劲更难。弄不好会练成四不像的短直拳。崩拳的劲要从“崩拳如箭”四个字上去找。

第一,如箭,箭是只有去意,没有回劲,所以崩拳打到位后绝没有收手的回意。而这无回意不是硬生生打手停在那儿,主动控制不让它往回来,而是这一股劲就是没有回来的意思,想回也回不来。

第二,如箭,箭是射出去的,要射就要有弓,弓弦之力把箭发出。那么崩拳之“箭”,就要以身体做弓,把拳射出去。

第三,如箭,箭之袭物,是“扎”是“穿”,所以崩拳劲儿也是一股扎劲和穿劲,也就拳术上讲的透劲。

把握以上三点,才能练出正确的崩拳,练出崩拳的威力。

那么如何练才能求出崩拳劲呢?

首先是体认腿。消息全凭后脚蹬,崩拳身体如弓,劲之发出全仗腰和腿。那么练崩拳时进步要有蹬劲才行,蹬劲是崩拳的第一个加速度。蹬劲简单地说,就是让后脚推着身体向前走。

其次是体认腰。腰在出拳发劲前要缩,为束展之束,待腿一蹬,则腰一长,和身向前,同时横轴旋转,再加一抖,把力量发出去。腰劲至为关键,是拳力的主体。身体如弓,腰就是弓弦了。

再次是体认肩。肩“崩”拳才能“崩”。腰的抖劲,腿的蹬劲全上传到肩上,加上腰的平轴旋转,肩是“呼”地一下突然向前一送。如果不用拳,这一下就是肩打,这一打极凶狠,打在胸上能打得人吐血飞出,打在肋上只怕连肋骨也要断几根。

最后是体认拳,肩的一送,如同一只轮起的大锤,狠狠砸到手臂这根大钉子上,打手臂砸得直冲而前,这一拳就是崩拳了。崩拳手臂打出要保持坠肘,同时前臂内旋,使拳心向内。这在崩劲上又加上了一个螺旋力,使拳头如钻头,劲力会直透而入。有的拳书讲拳打到位要略略压一下腕,称为“凤点头”,也是使力透入的一个法门,但对初学者可不做要求。我刚学崩拳时,与同门试手,用这凤点头,火候没掌握好,差一点挫伤了手指。所以建议:还是等到崩拳有了一定的实战功夫后,再用这凤点头吧。

以上是崩拳的劲力求得的方法。练拳时要先求“顺”,再求“合”;先慢再快;先不发力,顺之后再发力。千万别急,一急错了,定了型,再改更难!

还有一个小秘诀,打崩拳时身体要向前压,加大打击力度。这一压,才能“崩拳如箭穿”,才能把劲打透!

崩拳转身动作里有细活,一个狸猫倒上树,细分又有猛虎回头和飞龙伏地的小巧之技(这是薛颠一系传下来的法儿),内含拧裹、束展、扑踏及翻浪劲儿,为免初学贪多嚼不烂,这里就不细说了。

还有一句,崩拳前脚之出,一定要“趟”,也就是有崩弹劲。形意的崩拳是用身体打的,不靠手臂伸缩之力。脚下没有迅猛的步法,打不出崩拳的意味!

崩拳出拳时一定要两小臂相摩,出去的拳要蹭着另一手的小臂上侧打出。崩拳实用时常是压着敌人的手臂打进,所以这种练法,会练出出拳时的沉压劲儿。

炮拳

炮拳的练法同五行拳其它拳法一样,很简单。以左三体式开式,右脚蹬地,左脚向前趟进,身体也向前进,同时右手钻起与左手一同前扑,形成一个虎扑,这叫“出式虎扑”。右脚跟上在左脚内踝处稍一停,同时两手向下向回掠,掠至小腹处外翻变拳,拳心朝上向小腹上一砸(练抗打丹田功),再向上向前钻,右拳在前,左拳在右小臂内侧。然后左腿蹬地,右腿向右前方趟出,同时身体右旋,展腰发力,右拳钻至眉高时边内旋边向右耳际处掠带,左拳从口下胸前直击而出,左脚再跟上半步。下一式再掠左拳打右拳,一左一右,这就是炮拳的打法了。

炮拳威力大吗?崩拳威名素著,还只是“如箭”,炮拳在拳谱上说“似炮”,你说是箭威力大还是炮威力大?当然这是玩笑话,是歪解形意拳,但炮拳号称“杀人拳”,威力奇大,这种说法在形意门中确是真有的。

我看炮拳架子有点像后手直拳,更像少林中的“架打”,它们一样吗?不一样。炮拳前手外形很像在“架”,其实却是粘上敌手后发螺旋劲,还有掠带劲,既是四两拨千斤的巧法子,又凭掠带牵动敌人重必,使他前倾失中,无形中加大了我后手的打击力度。

那么后手拳是不是与崩拳劲一样?这看从哪个角度看。如果说一样,形意拳的劲路都差不多,都是束展螺旋用身体发力,很相似。但从细致差别看,我认为它们的劲路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少有人说炮与崩的劲路差别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秘技自珍。形意拳的秘密都在细微小处,前人得点真东西不易,不肯轻易掏出来公之于众;二是师父没讲,自己没悟,不知所以,当然也就讲不出来了。崩与炮的差别要从似“箭”和似“炮”上去找。箭是“穿”,一去无回,箭尖碰到了目标,箭身还是一股劲地向前,这才能“穿”!所以崩拳意念有“望前心打后背”之说,就是这个意思。炮则不然,炮是“炸”,炸要震动,所以炮拳劲打到敌人身上,五脏六腑都受震荡才行,才叫炮拳。其实炮拳的炮字本应写作“石”字旁的,它最早是古代攻城时的投石机。投石机把石头投出去的一瞬间,投臂停而石头飞出的劲儿,就是“炸”的劲。如果还不清梦,你可以找一根橡皮筋,两端拉紧,然后你扯住中间一点向旁拉,猛一松手,看它弹回原位时“腾”地一下那股子震荡,就是炮拳打到人身上该有的效果。

那么炮拳的“炸”该怎么练啊?快拥急抖,拳将沾身时抖出绝大的爆发力来,就行了。我只能说这么多了,这东西得体认,用语言,真是没办法!

起横不见横--话说横拳

五行拳的练法动作书里、网上、杂志中有的是,细节虽有小异,大体基本相同,转身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大家找材料看去。这里只说说横拳的要点。

横拳属土,土生万物,所以在形意拳中又有横拳是五行之母的说法。可是练形意的都知道劈拳(或者鹰捉)才是母拳,这不是矛盾吗?哪会有两个母亲?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劈拳起手式的一钻,实际就是横拳!

“起手横拳势难招”,起手不是横拳是什么?可是为什么都说这一拳是钻拳?而且这个动作也的确是钻拳啊!弄清这个问题要从横拳的特点说起。

横拳练什么?练的是螺旋!五行拳的横拳练时特别注重那种拧麻花的劲儿,这正是螺旋劲。横拳如弹,要把这弹劲儿发出去,靠的就是拧裹螺旋的先卷后纵。好比钟表的发条,先要上足了劲,才能一弹而出。而螺旋劲几乎贯穿于形意拳的每一形每一动里,劈、钻、崩、炮,哪一个也少不了螺旋;身体的螺旋、手臂的螺旋、手腕的螺旋,哪一处也少不了螺旋。形意讲起落、束展、开合、螺旋等等,起落是身法,其余的是劲法。其中开合与束展意义相近,可以归为一类,而螺旋是另一类。所以我曾说过,形意就是练束展与螺旋,就是这个意思。形意最讲翻浪劲,它的劲法实际上也就是把螺旋和束展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了。

那么横拳侧重练螺旋劲,可不就是母拳了吗?形意的每一式里都有它的“儿子”啊!

回过头再说劈拳的第一手,起手一钻,虽说是钻,可是劲法却更强调螺旋。你不螺旋时,它是钻,你螺旋了,它就是横,所以它是钻与横的混血儿。从外形上叫它钻拳没错,从劲法上称它横拳也对。尚派形意有人就称这一手为横拳,道理就是从这儿来的。

起手横拳势难招,什么叫势难招?为什么势难招?还得从螺旋劲上说。

形意用时打实不打虚,讲“顾就是打,打就是顾”,顾是什么?外形就是搪、挡、拨、压等防守动作。一般的拳法,这种“顾”是被动的,是消极防守,是遮护。可形意拳不这样,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很易理解,防守也是进攻就是形意拳的过人理解了,这就是上面那句拳诀。我搪挡拨压的同时,要催起你的重心,碰散你的拳架,让你不得劲,失势,这才高明,才是“顾就是打”。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势难招”,一接触就让你稀里哗拉,这“势”你怎么去“招架”?

可是怎么“势难招”呢?硬冲硬顶行不行?当然不行,那是顶牛,那是力大打力小,还叫高明拳法?所以这势难招中有窍门,这个窍门就是螺旋力。螺旋滚动,偏移了你来力的方向,你想顶也顶不成,于是我顺你背,就只剩下我去冲撞你的架子了。所以螺旋是保证一“顾”就“顾”散敌手架子的根本,一出手就要带着这个根本,这就是横拳的基本功,于是才有“出手横拳势难招”的秘要。练形意的学拳时都听过老师一再强调小臂的滚动,为的就是找这螺旋劲儿。

现在再来想想“起横不见横”,恍然大悟,手臂的滚动有微小的横移,因其微小,所以才“起横不见横”。要是把横拳变成了横拨,那可大失横拳的本义了。用横拳拨开敌人来拳,只需一滚--螺旋。要是花大力去横着开出去,开出了敌手臂,自己也中门大敞,难道你有护心镜、软猬甲,不怕人家掏你心窝子?

龙形

龙形讲搜骨,什么是搜骨?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前几天去问一个从前教过我形意拳的老师,他说搜骨就是“缩骨”。练得身形一团,就是缩骨了。人伸骨容易,往外展,谁都会。可缩起来就难,那么大个人,一收就缩成一小团,如弹簧被紧紧压住,只等往外一放,这个势蓄出来还了得吗!所以龙形练时,起、伏、盘、绕,锻炼了身体的各部大筋,筋骨紧缠相附,筋的舒展收缩自然带动了骨,于是就有了缩骨。

形意的六相里有龙折身,笔者体会较多的是这个龙折身。胯不动腰回扭是龙折身;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左倾右倒是龙折身;折身下势取敌下盘还是龙折身。龙折身能练就灵动的身法。大家可以从网上找找龙形练法的图片,看看哪一动没有龙折身?式式都有!

今早一位少林门出身的前辈告诉我说:手不如肩、肩不如腰、腰不如步。而动步的枢纽其实也在腰胯,身法步法全仗腰裆胯,龙形练的就是这个部位。

练龙形时的几个要点:

一、龙形下势时要坐下去,千万不可翘臀,这样才会锻炼到腿。

二、龙探爪时肩要前伸,这样能抻肩,时间长了肩膀自活。

三、如果练抬腿龙形,踢出的一脚是踩而不是踹。

四、龙形落地时,腰要尽力向里拧,这样才有龙折身,也才能伸出肩去。

龙形练起来很吃力,很要功夫,不好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练出点东西来。

虎形的虎扑

虎形是十二形的第二形,基本招式有虎扑、虎托和虎摆尾,其中特别以虎扑的名气最大,不练形意的人往往也知道虎扑,咱们就说一说这个虎扑(据说郭云深前辈就特别长于虎扑)。

虎扑很普及,好多人都会练,可是练得对不对就难说了。为什么?因为不知道虎扑的真正含义,所练当然就有偏差了。虎扑的关键在一个“扑”字上!有的人把虎扑练成了双推掌有的练成了双撞掌这是只从外形练虎扑未得真髓。扑与推与撞截然不同,说一个人猛地扑上来,不能说成是猛地推上来或撞上来,那么同理,虎扑当然也就不是虎推或虎撞。

那么怎么扑呢?先蓄再发,腰身屈而后伸。简单点说,一是要有腰上的翻浪,也就是要有身体的前立圆;二是要有后腿的蹬和腰身的向前的伸展。这股力传到手上,自然就把人家扑倒了,不是用胳膊去推、去撞。

向前的伸展很重要,形意拳讲:起手鹰捉,出势虎扑。一抬手就是鹰捉的式子,一进步就是虎扑的劲意,所以才“把把不离鹰捉式式不离虎扑”。

再看看老虎前扑的动作:扑之前身缩腰弓,然后后腿猛然蹬地向前一蹿,腰身一展,两只前爪举在头前,呼地一下从半空中扑落,扑倒猎物。整个身体在空中划一个优美的弧形。把这个动作移植到我们身上就成了“虎扑”。所以虎扑是用腿腰身发力扑人,两臂只是作用于人的工具罢了。

正因为以上那个原因,虎扑不一定非要双手扑,单手也能扑,甚至不用手,用拳、用小臂都行。手法也不一定非要双掌齐出,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怎么样都行。有了虎扑的劲意,那就是虎扑!

虎扑与鹰捉

形意的虎扑与鹰捉其实是一个理,外形虽有差别,实质没什么不同。身法、步法都是一个。单手螺旋一翻是鹰捉,双手就是虎扑。所以说鹰捉是母拳,真的没错!

原来我爱把对方双手往下封再用虎扑,前几天师父给我说了说,结果是往上一挑一翻用起来更爽!

蛇形的体会

形意的蛇形是最简单的,动作简单,一蓄一发而已。可是它的内涵却非常丰富,大家看看李仲轩老爷子的文章就明白了。李老说蛇形要蹭住劲儿,这个我说不好,或许是体会不深吧。我觉得蛇形练身法最好,形意的拧裹在这里有最好的体现,一蓄势,腰像拧麻花似的,往外一撩,腾地一下,浑身的劲都放出来了。

传统讲法,蛇形的肩打一说,这个肩打的力主要靠的是螺旋力,就是那拧麻花的劲,再加上一抖,打上了人受不了。还有的说蛇形胯打,从前我对这个没太注意,后来试了试,还是这个拧裹加崩弹的力,只不过用胯打出去就是了。胯打要有脚下的进步,要趟,趟的越猛,打击力越大。

不过我现在练蛇形,加上了自己的变化,我把它击出的手变成了崩拳,身法的俯仰幅度也加大了,自己感觉很好。似乎不是蛇形了,但练着顺,用着也得劲儿,不知这样练法行不行。

说说猴形

形意十二形里有猴形一法,拳经上讲:猴有缩力之法,纵山之灵。练猴形能使动作敏捷、身步灵活、稳健快速、准确突然,是形意中很重要的一项法门。廖白先生提过:高手相斗,常要身带猴相。你再去看薛颠前辈的拳照,活脱脱一幅猴相。难怪他武功那么高,得猴形之力绝不会少。

猴形练法各家不同,但一般都有猴叼链、猴洗脸等。常说“猴形四把”,练猴形套路往往走一个十字形,这在武术里是很特殊的一个路线。

猴形的核心不在有几式,关键是一把猴意。一举一动要有猴的机灵劲才行。别去求形似,那是扮孙悟空需要的,不是练拳的目的。猴形最重束展,一束时全身成一团,一展时探臂松肩,手如闪电。这样才合了猴爪轻快的要求。跳要跳得起,轻飘飘地,能去除身法的滞重,练就轻灵一气。

猴形出手不太讲究整体力,用的是一抖就回的惊弹力,跟拳击的刺拳挺像。力度虽小了,但要求打击的准确性。猴形打击目标常常是眼睛、下阴、咽喉等人身要害。用快捷手法打要害来弥补力量的不足。

练猴形最主要的就是“轻巧”二字,除了形意一贯的腰身整劲之外,猴形更多地讲梢节力,手臂、手腕,出脚也是弹踢之法。

攻击的突然性是猴形应用时必需要遵守的原则。单纯的快不可恃,出其不意才是快的根本保证。试想:两人对搏,一方在另一方根本没想到的情况下突然闪电般出手,点打对手眼睛。这是何等的威胁!如果打上那还了得?

猴形最适合身材瘦削灵活的人练。像我这等胖子,再苦练也不会练成绝顶神猴,不过是对拳法多些灵活性的补益罢了。

鸡形的鸡腿

十二形中鸡形为鸡形四把,是个挺普及的小套路。可在形意中,常说的却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这四象,所以我这个鸡形有点跑题,讲鸡腿,不谈鸡形四把。我以为鸡腿更重要些。为什么?因为禽流感来势汹汹,鸡若有双快腿,就能跑走躲这瘟神了(开个玩笑)!

鸡腿是模拟鸡的动作,鸡常常一腿立一腿提,当然鸡提腿是爪向前的,而人的膝关节是只能朝后弯,这一点神仙也学不了。但可以学其提!形意拳每动步,必要磨胫,这一磨就有个后脚提起悬于前腿内踝处的瞬间动作,这就是鸡腿。学鸡的一腿独立,是学它的动转灵活,悬空的腿往哪落都方便,于是步活,于是身活,鸡腿的重要性可见矣。常见练形意者忽视了这一点,变成了后腿的直接上步,成了大步迈,却正丢了神髓。

鸡腿还有一个要领,就是踩。大家观察一个鸡的走路,落脚绝对是踩。所以形意的鸡腿要求落步也要踩。踩,就意味着脚掌先着地。这很重要!大多数练形意者,落步都是腿跟先着地,其弊有二:一是滞重不灵,二是对脑有震荡。有些人老年患腿疾,大约与此有关。脚跟先落地成了蹬,怎么能是脚打踩意不落空呢?另外,脚掌先着地也有助于身形的发力,就是突发立止、倒驱逆行。脚跟先着地无法立止也无法逆行,身上的劲就散就悠不起来。

说说马形中的双手马形

双手马形是马形里练得最普遍的一式,几乎哪一家都有,因其普遍,快成了马形的代名词了。

双手马形的练法我先说个大概:三体式起,双手回掠回抱,再转身以双拳同时从胸前口下击出。

下面咱们来分析分析这式动作。

形意十二形,虽说不求动作完全跟动物一样,但总是有了个“形”字,所以总得从这一种动物的特性上去找,动作呢,能似则似,不能似时不可硬模仿,如此,才是十二形的练习要求。马形当然不能例外。

双手马形的动作,形似烈马后腿支地,扬起两只前腿刨打,那么我们这一式的功劲,我想,就应从这里去找。马用前腿刨打,如果你看过真马的这个动作,你会说,马前蹄上的力不是单纯的马腿力,是靠着马的身体的向前向下压的力来打击目标的。是的,正是如此。因为马不是习惯两足着地的动物,一扬起前蹄,跟着就会习惯地向下踩踏,来恢复四足着地的情状。但这一前下压,因马的身体庞大,那力道不可小瞧。没听过那句话吗, “马踏为泥”,把你踩为肉泥(开个玩笑)!

双手马形的劲法跟这个差不多,它不是双手冲拳,那叫什么玩意!它是靠身体的俯仰,以身带手打出的拳,所以十分暴烈。拳出去时,还要加上双拳的内旋钻劲。

马有疾蹄之功,拳谱上是这么说的吧,什么叫疾蹄?是步法极快吗?马奔虎践,那个奔才说的是步快。马形并非主练步法的拳路(从动作能看出),怎么体现这疾蹄?我以为不是说步,疾蹄之功的疾,是拳快,是指双手马形(或单手马形)拳出如电,迅雷不及掩耳。拳要快,如何做?全在腰的一收一放、一俯一仰。用身子打拳,当然比只用胳膊打拳快得多也重得多。这是我因自己的体会而歪解拳谱。

马形之疾的拳快,说穿了不仅是手快,是身法步法都得快才行。形意拳一动无不动,身形一体,这样才有力才能快。单纯的手快能快到哪去?人家退一步你就够不着了,身步快才能逼得住吃得住,才能打人。不仅是马形,十二形、五行、八字功,哪一个不是这要求?

“疾蹄之功,是指马在奔跑时,后脚超过前脚。”俗称“后蹄赶前蹄”。双手马形的初起时,手是一前一后,打上人却是同时,可不就是后蹄赶前蹄嘛。马形可化为栽锤。

燕形

有兄弟问怎么样能抻筋拔骨,一下子就让我想到燕形了。除了三体式,这一形是非常有助于抻开身体关节筋骨的。燕形求的是身体的灵便,高低起伏轻松变换。好多初学形意的朋友打拳不下式,老是站着身子打拳,如果想尽快出功夫,多练练燕形,式子很快就能下去。

燕形最有代表性的动作是燕子抄水,人说前辈们练燕形,身子一低,刷地一下从桌子底下过去了,衣衫角都不碰一下,这个动作就是燕子抄水。它有点像长拳的仆步穿掌。

燕形在技击上也是走下盘,可以化出穿裆靠,也可以挑掌击裆,甚至可以用一钻之力去顶撞敌的中下盘。出其不意,属奇兵。但用时宜慎,因为自己伏下身子,头部后背在一瞬间卖给了人家,遇见反应快的高手,可是凶险得很,所以要找准时机才可用。

尚派形意的崩刀

尚氏形意的五行刀都是双手握刀来练习,双手一前一后,所以要求刀柄要长些。这路刀法简洁刚劲,不尚花架,非常实用。因双手持刀,与日本的剑道有些近似。

崩刀:起式后定为左三体式藏刀式,然后左腿收回成左鸡形步,重心在右脚,双手持刀在身体右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刀是竖起的,姿态如军队的持刀礼。

然后进左步将刀向前方崩出,脚下是崩拳的半步的步法。后脚跟进的同时,刀回收,仍贴于身体右侧竖起。再进步崩刀,再回收,如此连环不断,是为崩刀练习方法。

崩刀出刀时有个巧劲,前手向前下推,后手向里上拉提,这样形成一个力矩,利用杠杆作用,使出刀快而有力。回收时正好相反,也是利用杠杆力,将刀收回。

用法:此刀可以切劈敌人手臂,也可以直破胸膛。崩拳不是有个压挫在敌人小臂之上打进的用法吗?崩刀也可以这样用,压挫着敌人兵刃崩进。拳刀一体,是吧?

形意拳的实战技击

有位兄弟对形意拳的实战功能提出质疑,提得好!这个问题真是不容回避的关键。谁练武都是为了自卫,没有实战功能,练来何用?那么形意拳能不能用于实战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咱不说前人,因为那些高人咱毕竟没见过。就说现在,能打的形意拳家还是有的。我知道的高银鹤先生应算一位,天津也有不少能打的形意高手,有位常在擂台做裁判的,叫什么名字我忘了,就是天津的形意实战高手。我的老师张世杰先生也应算一位(吹自己家门,不好意思)。北京藏龙卧虎,应有形意的能人,可惜我了解的不多,不敢胡说。至于乡间草野的形意隐士,只怕更是多得是。前些时去世的李仲轩老人,就是代表。你能说李老不懂形意的实战功夫?年岁大了,现在能不能打得动另当别论,可李老应是实实在在的形意技击家(这个称号不过份吧)!

但问题是,既然你说形意拳能打,怎么我在擂台上就看不到它的影子呢?好,说到关键了!擂台上的拼斗,别说你看不到形意拳,我也看不到,而且什么太极、八卦、八极、白鹤,什么我也没看到。看到的只是拳来脚往,踢打摔拿,这是怎么回事?依我理解,不论武术的哪一门派,在技击上都只练这四个字:踢打摔拿!只要用了这四个字,就得说人家用的是武术!至于是形意拳还是太极拳,那是练习风格不同形成的不同的外在形式,一个人练习,风格突出,两个人动手,环境变了,好多风格的东西就不明显了。咱以拳击为例,拳击有好多风格,什么古巴的、俄罗斯的,等等,可到了拳台上,那风格还明显吗?要说明显也得看对手是谁,碰见了罗伊琼斯,抱着脑袋挨揍,什么风格都变成了单一的抗打功了!但是能说,古巴风格不实用、俄罗斯风格不好使吗?不管怎样,毕竟是古巴风格和俄罗斯风格把你送到拳台上来的。

中国的武术其实也是这样。散打里的一个直拳,与少林的冲拳、形意的崩拳、太极的掩手捶有多大的差别?内在的发劲也许不同,做示范时不讲、不摸、不体认都区分不出来,两人对打的一瞬间,能辨别得清清楚楚吗?究竟是在高速运动中,动作有时都看不清,细节就更没法分别了。所以说擂台上看不出哪一门哪一派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如果让你看得清清楚楚,这位拳手就一定要被人家KO了,擂台较的是拳脚,不是单人独舞。

那么形意拳到底能不能实战呢?如果练了一溜十八开,与人动手,一个形意的招式也没有,不是白练了吗?此说差矣!

第一,练形意拳让你形成了动作定形,一动上手,会自然而然地使出你平时习惯的那些动作,只是使完之后你自己都不知道。当然,这动作会与平时练的一板一眼的动作不一样,会走形,但骨子里还一定是形意拳。

第二,形意拳本就是一种淡化外形,求技击核心的拳法,要求无形无相、无动不是拳,那么真达到这种境界,你又上哪儿去找形意拳的影子?

第三,相比较而言,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最为接近实战的拳法之一,这一点从这种拳法的特点上完全能看出来,这里不多说了。

所以说,形意拳应该是能实战的。实际生活中的形意拳友不能实战,不代表这种拳法不行。不是也有许多打不过你的练拳击的、练散打的、练摔跤的吗?他们个体不行,也不能代表他们的拳种不行,这是两回事。这里面还有个体的体力、素质等好多问题。不信找一个你身边的高手,让他与世界举重冠军较量较量,能赢吗?

至于形意拳能不能对抗泰拳,我说能!为什么?因为是两个拳种的对抗,你没说其它条件。我估计你找个五、六岁的泰拳手来跟我打,我能打得过!哈哈,开个玩笑。拳种之间不好做这种比较,比较也是理论上的比较。比理论,形意拳不输任何一种格斗体系。但若是个体与个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实中形意拳高手为什么少?能打的我见不着,怎么回事?这是拳种机遇的问题。不光形意拳,哪种传统武术不是在民间传承?训练条件、时间、精力能跟搞专业的比吗?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给你一片盐碱地,你能种出高产来?所以形意拳逐渐式微,虽不愿意却无办法,现实就是这种不得不认的现实!

内家拳练什么?

内家拳最著名的是太极、形意、八卦。好多练家经常三拳皆通,为什么?我以为是这三家拳法在练拳目的上殊途同归,都求的是最大限度开发人体的全身的综合性潜能,并将之用于技击实战。

三拳虽初练时有别,太极求虚实,形意求劲力,八卦求敏捷(身法灵动,有感皆应),但练到后来,什么虚实、劲力、反应都统一在一个练武都的身上,自然而然地三拳合一了。所以练内家拳的最好把这三种功夫都学一学,会互有启发的。

形意拳实战的技术问题:进身

硬打硬进无遮拦,练形意的都知道这句话。自己练时好办,前面无遮无挡的,大可练得气势虎虎,进步如旋风,可是与人动手,还能客观得心应手吗?

从前与师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比划比划,嘿,硬打硬进,还真进不去!举手之前,双方都在警惕,好比军队的攻守,一方在战壕里弹上膛刀出鞘地等待,另一方大模大样地强攻,那不是找死嘛!那时我就吃了不少这样的亏。后来挨打多了,也学乖了,不再硬冲直撞,而是虚虚实实,得着机会才玩一把硬打硬进,别说,效果还真好!这时才明白:硬打硬进也不是一上来就傻冒般地往里冲,而是要有选择地硬打硬进!当然,如果你功夫跟尚云祥一样棒,你也可以硬冲;但如果你还不如尚前辈,那就省省吧,得机得势才进身,这时管你是硬打硬进还是巧打软进。占了先机才有发挥技术的余地!

形意拳技击的技术问题:脚下的根

形意拳特别讲脚下的根,步到人飞,脚下无根哪行?

这根怎么出来的?老话讲要站桩、行桩,就是站桩和打拳。其实不尽然,除了这两个要求外,还要多有实战对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否则还是死桩。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老拳师,他们不管是行拳还是动手实战,架子都是非常低的。架子低了,重心低了,稳固性自然大大增加,脚下的根也就有了。

这种打斗方式与普通的散打不同,散打站位都较高。站位高,灵活性好,站位低,步法远没高位快,可是稳定。

形意拳平时的站桩、打拳练就了三角形的稳定的人体站位形态,架子再低,更妙。至于运动不灵,这就是功夫了。平时下式子(就是低架子)打拳,习惯了这种形态,日久天长,动作一样能快、能灵,功夫也就出来了。等你低式子能与高式子一样灵活时,再去与高站位的人动手,大占便宜。

形意的功夫出在腿上,下式子打拳也是很主要的一项。不独形意,其实好多传统武术都有这个要求。“杨公练拳,双膝铺地”,当然是下式、是低架了,所以杨露蝉能号杨无敌。

形意技击的实战问题:用身体打人

形意拳快攻直取,长于进身打人。可是进身后怎么打呢?是用身体打。

形意拳极少有抡着胳膊玩拳头的时候,多是借助于步法身法,在进身的过程中完成击打。身体到位了,拳也就打上了。所以它的发力很有意思,不凭胳膊粗,而仗身体动。

以崩拳为例:如果这一拳只用胳膊的伸缩之力,那么打击力量就很有限,可是加上身体向前的前冲贯性就大大不同。朋友们可以做个实验:平端着胳膊不动,只是身体向前一冲去打沙袋;再比较一下原地不动,胳膊伸缩打沙袋,看看哪个力量大。而这不过是形意初入门的最简单的打击发力。

所以形意拳实战的第一步功夫就是进身,要能进得去,不管你是走中门还是走偏门,进不去什么都免谈。而进身又有两种方法:一是破门、二是闪进。这些光说不行,都得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摸索,得有人喂才行。

不过话说回来,实战中对手不是师兄弟,形势又千变万化。遇见个功力比你高的,你就很难进得去!艺高一筹压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形意拳讲前手打人后手用力,如以前手崩拳击敌,出前手的同时后手一定要用力回拉,这样前手才有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形成整体一致,两手形成力矩,形成腰的扭转。腰部的螺旋就在这一打一拉中体现出来了。不过说是这么说,真做并不是两手用力拉,而是用腰转带动手。腰才是发力的主体。

一打一拉一定要同时!初学者注意这个口诀,会加快进境的。

拳到妙处,唯法自然。

全身都要得劲儿,全身都要通顺,不僵不滞。练什么拳种都就是这个要求。

如何读拳谱

古人留下的拳谱很少有详细的动作要领描述,反而是比喻多。这在形意拳心意拳太极拳等内家拳里更明显。今人读古拳谱就要去领会,由比喻的喻体想回到本体,琢磨那种境界。这是读古拳谱的要点。如形意拳说“去意好似卷地风”,核心突出一个“疾”字。要是只从形式上理解,旋转着身子往前去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读古拳谱要细读,这个细,体现在对言辞真义的理解上,而不是一词一字的考证研究。从前网上曾有不少人执着于拳谱里一言一语的研究,我以为这条路似乎并不可行,这样理解,只怕真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了。”

说说卷地风

形意的歌诀里有“去意好似卷地风”,什么是卷地风,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脚打,用脚踢对方的迎面骨;有的说是崩劲,脚到趟得对方起根;还有的说是步法发力,迅疾猛烈,有摧枯拉朽之势。

这些说法都对,实在地说,卷地风应是上述所有看法的综合,它是踢、是趟、也是发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形意练的是五行劲力合一拳,三回九转是一势,一动之中,诸般妙用都含在里面了,要不然只凭五行十二形几个有限的动作,怎么跟人家套路繁多的少林拳比?一个崩拳打遍天下,这一拳里的内涵又何其丰富!绝不会是一个直拳那么简单。所以卷地风这一势也一样。

卷地风只要有了劲意,腿一起,真是遇佛踢佛、遇鬼踢鬼,铁锁巨石也阻不住这一去之势。实际中做不到这么神,但一定要有这股劲意。脚出去,碰着敌腿就是踢,擦着敌腿就是趟,什么也没碰着,那就是整体发力的一部分。

练这种卷地风的劲意,尚派有个“趟步”的功法,很好,很出功夫。大家可参考一下。它讲“生趟硬撅”,练久了,自然出卷地风的劲意。


不爽:脚下前趟后蹬,身体疾进,拧腰转胯等等打出的崩拳仍不过是打人崩拳。“气打”的崩拳才是杀人崩拳,不是尚派的打法之一的“丹田气打”,而是内气爆发的“气打”。不过说了也没用,没几个作的到的。

Q:你的崩拳力量再大,能大得过400kg?如果我用别的拳法打到400kg以上,我的拳法不就比崩拳更加厉害了。你的内功再高,能顶得住泰拳王的扫踢?

不爽:你不懂形意所以才有此论。形意目标是开发人体最大能力,而不是单纯发展最大力量。两者的区别是,要让人只用五斤的力量,也能胜过有100斤力量的人。所以崩拳威力大,不是胜在400kg打击力上,而是打击效果,仅凭5斤的力量也能杀伤人,这不是玩笑,别说5斤力量,哪怕3斤力量真能结实得zhuai在人身上,谁也受不了。而且形意绝对不是单纯的跟人拼体能的拳,想当初国术比试是不分体重级别的,要是谁体能大、力量大就最厉害,那不会有孙禄堂前辈成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他可比较瘦。形意恰恰是最投机取巧的拳,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打。所以得承认是受不了400kg猛踢,可是,威力再大的踢击打不中,没用,踢不出来,也没用。形意发挥出来是不会给对手机会的。

Q:别的拳术在发挥出来的时候会把机会留给对手?

不爽:很简单,别的没看过,拳击散打都看过吧? 经常出现双方互殴,你给我几拳,我忍着回多少拳的。这种情况在形意里是不可取的,也不允许在会造成这种情况的态势下出手。这就是叫给对手机会。形意要求在对手出不了手的态势下出手。

Q:但是“怎么省事怎么打”,最省事就是直线,崩拳就是直线的吧?这个是最要求力量和速度的打法,怎么到了你这变成取巧的了?什么穿透力、阴阳力、翻浪,反正这个力那个力一大堆,但终归会说劲力大,既然说到劲大,有没有达到李小龙的350磅(这个好像是寸拳的数值,不太记得了),或者泰森的400kg呢?至于你说的猛踢,400kg,你太小看世界级的水平了,大山培达的是600kg。

不爽:我说的发挥人体最大能力,是指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指开发人的最大最佳最合理的格斗能力,区别是,因为是综合格斗,又因为是无规则限制,所以能以弱胜强,以小搏大。因为无规则,所以可以追求最佳效率和以这个为目的的身体能力,简单的例子,因为可以击裆挖眼,所以可以以速度和准确性为主要锻炼目的,而体能和力量可以适当牺牲,而相反,为了追求在对方意想不到的位置角度出手,对身体柔韧和平衡又有很高要求等等类似的例子。又例如:拳击不允许使用拳法以外的技巧,所以拳击的架子是最适合拳斗的,一切都是为拳斗服务的,是拳斗最佳平衡架,而一旦加上腿法,显然不合适,得另外修改。等等,所以不同的格斗类型需要不同的身体能力。而形意或说中国传统武术,追求的是无规则限制下的最佳最大人体能力。能人所不能是其目标。而不是单纯的能打出多大拳力来是其标准。所谓的能人所不能是要在对方意想不到的姿势、条件、角度、体位等情况下还能出手打击或反击,如此将战斗范围最大化从而取得某种绝对优势。如很多拳法强调寸劲,讲究贴敌一寸亦能发力伤人,而不会的人在这样的距离是无力杀伤对手的,如果你能,那么等于在这样的距离下你有绝对优势,从这个方面讲你也作到了“不给对手机会”。

硬打硬退无遮拦,可以这么解释,有条件要上,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想上就上,想退就退。不是硬拼,而是对战斗是最佳时机、角度、态势的把握与创造。

形意的多种劲力表述和解说都是为了追求最佳打击效果而不是打击力量。无论什么样的内功和发力训练,目的只是追求最佳人体运用效率、最佳打击效果,而不是单纯以最大打击力为目的。这还有个效费比的问题呢。

两点之间距离不是直线最短,所以形意没有直拳。最短的是将两点重合起来。这就是怎么省事怎么打。这是格斗理念的差异,决定了对人体相应格斗能力的要求的不同。

迷失永恒:形意拳的发力一个是整,一个是多向力。不是单向的力。多向的力很难破坏掉,而单向的力则很容易被破坏。所以打击效果不如多向的力。什么叫多向的力?拿太极拳来说,好手的手往哪一放,就有棚捋挤按,还有形意的出拳方式都是多向的力。而多向的力呢。有的时候在测力器上体现不出来,所以测拳力的仪器说明不了什么,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好,当然不光是武术,还有别的,什么东西一有意境层次就高了,同样的一句话,在你年纪不同经历不同的时候体会就不一样,够体会一生而达不到头,高就高在这。而打法呢。什么样的劲力决定什么样的打法。


不爽:其实崩、炮劲力的从根本上说没有区别,有的只是应用和打法上的不同。为什么说劲力根本上没有区别呢?因为你的发力机制或说根本,是你自己,你的身体。身体素质条件是一定的,是唯一的,劲力就是唯一的,因为它的根本不会变。二者劲力相同,那么区别在哪里呢?我说过,这有个双发和单发的区别。就是双手出击和一去一回的区别。那么就在这里了。形意发力无非一个前移力加一个旋转力。双手出利于加大前移力,一去一回利于发挥旋转力。发力机制和根本是一致的,只是哪一个稍微强一些而已。前移力强表现出来就是扑撞力强,利于破势,所以利于打实。旋转力一来一回左右连续,利于发挥频率优势。但是,无论崩炮都是两种力兼备合一,只是有稍微强的一面而已。

“一个翻浪就全包括了”,为什么,因为力量全都是由身体上来的,手臂等,只是劲力的传导工具只起个支撑作用。而身体的发力动作,就是旋转加前进力,二者合一,就是一个翻浪。形意以枪为拳,手臂就是长在身上的大枪。用大枪时大枪本身不能配合发出什么力吧?它只是传导你的力的工具而已,双手也只是持枪配合身体动作而已,如果双手瞎动,那么就不能把腰身的力量传导上去,枪就活不起来。拳也是如此。真正的发力,轻掸与挥劈,身上的动作模式没有什么大区别,只是你把力量发出多少而已,就象我有一盆水,我泼出一盆也是泼,泼出一点也是泼,只是量的多少,动作基本没大区别。至于五行之喻,愚以为是挨打的人身上的感觉,而不是打人的人的感觉。打人的人身上感觉是松快的。不然力肯定不透。

"一个鹰捉足够了".五行拳\十二形,不就是名字吗?不就是个姿势吗,没有必要每个姿势都练一遍才说会了形意。那样的话,后面还有连环掌、鸡形四把、出洞入洞、软硬八手、岳家八手等等一大堆哪,练得过来吗?!昔人有仅习一崩和一个虎扑而功成。当今尚派门中也有人说‘仅一鹰捉足矣。”我老师教拳,只要求一个劈拳一个崩拳,余下的“一个星期说说就完了”。为什么呢?因为形意练的是一个根本的东西.是以一法为万法的东西.

形意发力是身上的发力,手上的动作是不要有的.怎么说呢.就是,真正的形意发力,力的传递是在身体内部,而不是表皮走的.就是身体主动发力,就是翻浪,传动在筋骨,就是手臂的筋骨跟着伴随转动传力.这时手臂的肌肉和身体上的大部肌肉是一样的,都是放松的,为了松出分量,加大打击力的(还起个支撑作用)。就是老师父们常说的“把你那百十来斤拽出去!”。一旦手上有了什么发力动作,那么必然肌肉紧张的,那些分量就出不去。所以,放松实是锻炼的根本。不然,形意有云:一出手五行劲齐备,怎么办?一次同时作出五个劲来吗?显然不能。那么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只要身上长着这些劲就可以了,自然出手就是这五个劲!那怎么长呢?还离不开放松(这是所谓“暗劲”阶段的东西了,到这阶段一般都是松练。而到这个阶段才真是练发力的东西,前一阶段不过是在活动筋骨,不能把那个当发力)。

放松就是,简单说,将肌肉的力量松下来,自然筋骨就会用上力,然后就会在身体内部由筋骨长成一个支撑。有了这个支撑,才有了整体力的根本。如果这么说不好理解的话,还可以这么想。人本来就是整的,放松就是为了让你体会到自己的整(平时人的身体是有肌肉用力凑在一起的,不是自然的),找到这个整,而不是用力去做出什么整。刘念先生教拳,最后会说“不要说我教给了你什么,我只是让你找到了你自己。”就是这个意思。好,接着说,有了这个筋骨支撑,你身体就有了(或说就长出来了)支撑力,这个即是太极所言的棚劲。而太极又有古话说;万法皆一棚也。这给了我们很大提示。不是吗?崩,向前的;劈、钻换了换角度。横,分了左右。炮,向前加左右配合。这五行劲不就出来了吗?根本还不离支撑力。那么惊弹力呢?也是一样,不过是将身体这个大架子快速打击在对方身上,发力模式没变,关键就在你的速度如何(看筋骨的活动量),及支撑力如何(看筋骨强度)。所以那么多力,不过是名字而已,根据效果起的,而不是种类真的很多。

那么一样的发力模式怎么出来了不一样的力,这个我还有点不想说,因为这涉及到了一些高级打法。一般练拳都知道练“乾三连”,不过后来还要练“坤六断”。举例说,还是“掸”和“劈”吧。一样的模式,翻浪,发出力后,我从肩部将支撑断开,那么,就只是将手臂的分量拽了出去,这,手臂的分量也不小哪。这一掸也够狠。那么我们从腕部断开,只将手掌的分量拽出去,那么,这一掸差不多了。那么劈呢?那简单了,哪也不断,整个身体的分量砸过去,这下乖乖不得了。至于速度,那就看个人掌握了.其实还不离长江比喻.就那么一条江, 看你从哪里截了.

我认为的形意拳不是某种拳法.不是学习一种发力机制.而是一种人体改造的手段.就是改变人体构造和用力模式的东西(象翻浪发力其实就是老虎扑击的运动模式,所以形意言式式不离虎扑).所以不必全盘体认.只要抓住一个东西,把身体改造成老虎了,你就是老虎了,那你还有必要去学习老虎在各个情形下是怎么动的吗?(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杨俭和杨鸿尘的著作里有论述,我就不废话了).至于形意拳里有没有这种总合类的练法.这个,据我所知,有金家的开合功;宋门盘根功;戴氏的三拳合一;尚氏的鹰捉;我们所传麻烦些,基本是劈(即是三体行桩)、崩加上风摆柳。所以呢,我以为没什么大出入,也不是谁水平高低的问题,只不过大家的练习心法不同,对拳学的认知有出入而已。

形意拳很重要的就是,有一个根本的规矩,就是身法二十四要.现在我派强调的就是"六个到位展开,一个伸展",其实都是一个东西.这是形意的总纲.所谓各处细节,也不离这些要求,没别的了.有了这个,身上的东西就全出来了.那么五行\十二形呢?那是总共十七个体认用的式子/套子,你随便选一种,动去就是.总规矩别忘了就行.

那么'断"的问题,这个"断"是出巧妙变化的东西,五行劲则区别在于方向\角度.这些全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总而言之,我的意见就是,五行拳可以打,但是,千万不要在这里面求发力,这是求规矩的东西.就是说保证你动起来规矩都不丢.如果你在这里面求什么"发力",必然失去很多东西.古话说,不管别人中不中,只管自己正不正.就是这个意思,规矩有了,劲力自然"存在",不是求\发出来的.它本来就在那里,你不发它也在那里.

还有什么"各种情况\身位下发力"的问题,恕我说句难听的,这本就是输拳的思想.你为什么考虑什么各种情形,你永远把自己摆在最舒服的姿势下不就得了?!形意本来就是让自己最舒服让别人不舒服的拳?!,举例说,还是泰森吧,他善于短打,那么,简单,远距离不打就是了.一步一步接近对方,到最佳距离再打击.那你会说,"人家会跑",好,跑了不打不就成了.那么,"对方用拳脚限制你"呢?那么,此时他的拳脚够不够得着你?够得着,好,那不就是说他拳脚同时也在你的打击范围内, 那你完全可以够得着哪里就打哪里.这不就得了?!其实,这是配合例子说,真实的情况是,只要你舒服了,对方就很难出手.所以,这还涉及到动手前的站位\行步等等很多东西.所以,前辈们有的一下场,不用动手就分出结果了.就是这个原因.

形意,本来就没有那么多花样,以前河北派没有十二形(现在有的传承还没有呢),多是后来很薛颠学的,薛颠由山西学来的.少林心意把,总共二十几个式子,什么形都没有,那么他们都不混了?!形意是大树,有根自然生枝,不必我们去嫁接.

我没有否定过如何训练的手段,我所谈的都是心法的问题.手段看个人喜欢.至于'永远把自己摆在最舒服的位置",不是高境界才会有的东西,而仍然是一个心法.你在动手时,一切以这个为基准使用身法、站位.大家可以试试,谁都可以使,使的好不好,这是一个感觉的问题,身体的感觉.其实很多练散打,他们也许不懂理论,但身体都会这么做.下次看比赛时,你看看他们所习惯保持的距离和位置,是不是正好适合发挥他们的得意技巧.

内家腿法?呵呵,都是短腿,都是近使。但也可以远距离发起进攻。看你能不能上得了身了。

踩多踢少。

有必要再谈下五行拳到底怎么回事。五行拳是基本功架,不是格斗架。是为了练功用的,不是格斗用的,这与现代搏击术有很大区别。拳击散打是不同拳法适应不同目的和需要。而形意不一样。五行拳没有哪种好使哪种不好使,什么时候必须使什么拳法之说;甚至所谓五行生克,哪拳破哪拳也是不严格的。那么五行拳的区别是什么呢?为什么大家使用起来会有某些比较顺手,某些不太顺的感觉呢?其实五行拳的区别在于它们发劲的使用部位或者手形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适用的劲不同。我就此解说一下。

大家都知道形意以枪化拳,这就决定了形意的根本是枪劲拳。而五行拳中最适合枪劲发挥的恰恰是崩拳的拳形(不仅形意、咏春、太极、八极等拳法中,枪劲多采用崩拳拳形),炮拳与崩拳拳形相同,两者区别是崩拳运用距离短,频率却更高。炮拳更重,发挥距离远。八字功中,炮拳对应“顶” 字,崩拳对应“胯”字,结合枪法要诀,其中差别不难理解,我不多废话了。因此,崩拳大家会觉得顺手。后来形意发展,广泛吸收各家所长,其拳劲也丰富起来。这从五行拳拳形的改革可见一斑。原始五行拳拳形多是日字拳,这种拳形是便于发挥枪劲的。后来劈拳改为了掌形,尤其河北派,山西派也有很多改了。从此劈拳少有精擅者。因为以劈拳的掌型,是难于发挥枪劲的,反而鞭劲和刀劲更顺手。所以近来有些所谓擅使劈拳者,以掌劲沉实著名,不过是鞭中沉劲的体现罢了(鞭劲无沉的基础,则没有威力,仅仅手快不过是插标卖首罢了),仍谈不上劈拳好手。劈拳要以能走刀劲方显功夫的高深精妙。劈拳高手自李洛能祖师以下,最著名的是李存义前辈。李存义外号单刀李,或许有各种高妙。八卦门善用掌,其门中著名兵器是八卦刀。八卦门有刀剑不分之说,李存义前辈只用刀前三寸,刀尖两面开刃,这些,是否也有劈拳应用的启示?

不同的劲力,运用不同的拳形。形意是讲究最佳劲力发挥的拳。不必执迷一种。另外,也不要执迷打击效果什么后飞、倒坐等等之类,应该抓住根本的劲力。其余的,挨上后手腕一变,不同效果就出来啦,玩意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