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vice provided by iDogiCat: http://www.idogicat.com/
iDogiCat site logo

主页 > 功夫 > 形意拳 > 阿钻心得

阿钻心得

拳术是矛盾之学,立体之学,艺术之学、渐修顿悟之学。而文字语言,特别是追求精确的科学化的语言,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老前辈特别不愿意为后学一次性的、明白的剖析拳理――即使是讲,也是采用打比方,唱歌诀的渐进式、启发式教法,而且一定要结合着练习者自身的进度,点到点子上――就是怕说得太多了,使学者误入歧途,堕入“文字障”、“知见障”。

比如,说练的时候可以错,用的时候不能错。又说,练的时候不能错,用的时候不管对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前者说的,是指练习伊始,身体还没明白,所以不可能对,只能慢慢向对的方向努力,这个阶段可以容忍错,到了将来比武的时候,就不能出这时候的低级错误了。

后者是说,练的时候一定要规规矩矩,一丝不苟,要有效率,要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打下内外坚实的基础,到了比武的时候,只管如何取胜,就没时间考虑自己身上是对是错了,打上就为对,输了就是错。打完之后再分析具体原因。

现在的书出的很多,作者本着对读者负责之心,唯恐说得不全不深不透,可读者往往不能领会,上来就翻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断章取义, 实是自误也,怪不得别人。

一下子把拳理看过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了,其实身上什么都不对,但心里已经有了偏执的见解,再听别人的建议,总觉得了无新意,没什么帮助,甚至还不如自己的理解深刻,到了如此地步,很难有所进步了,身体不搞坏就是万幸。

我自己的思考,武术的基本作用不外乎两点,养生、技击。

一般年轻人总觉得养生是老人家们才追求的目标,把精力集中在技击上,其实大谬。武术的根本核心是养生,不论西方的肌肉训练法,还是我国传统的筋骨练法,长功夫不是在练的时候,而是在事后的养。练是利用人体的应激性,刺激肌体,不断突破极限,练完之后的恢复和适应才是真正的长。西方体育理论称为超量恢复,具体理论大家看看《运动生理学》就行。中国传统功夫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功效,关键不是它有什么特别的强力训练,而在于它独特的内养功夫,如果这个词听起来觉得太绵,可以称之为内壮功夫。

养生者,研究锻炼的对象就是道家所说的身心,说白了,一个是生理,一个是心理。所以练武术第一是要改善生理条件,外强筋骨,内实五脏,腾筋养膜,健康体魄。内家功夫做得好,筋舒,皮健,气顺,血和,劲足,自己感觉浑身力量浑厚沉实,又轻灵矫健,看没有经过武术训练的人,如同纸糊草扎的一般,这不是靠意念想出来的,而是自己身上有“东西”之后切实的感觉,王芗斋先生总结的“四如”境界最为形象“整体如铸、体如灌铅、腰脊板似牛,毛发森然如戟”。不如此就是还没摸到内家的大门。

有了健康的身体,然后就是在心理上培养出一种勇者无惧的气概和“铁肩担道义”的侠义精神。第一,心态要端正,尊师重道,礼让同门,广交朋友,如此才有学习和提高的基础。第二,修炼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挑战,既要忍受站桩、单操的枯燥、抻筋拔骨的苦痛,又要不断冲击自己的生理极限,特别是进入实战阶段,要不断克服恐惧、懒惰、懦弱、自负或自卑等心理弱点,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是对智慧的开发,中国武术讲究悟性,没有参禅的劲头,是明白不了个中奥妙的,这对人的心智、耐性都是极大的考验。

两者相辅相成,练功的路子对了,自然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气质中和,让人感到一种浩然正气、勃勃生气,为人处事谦和得体,不卑不亢。反之,要么一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打手形象,要么病怏怏的,身体亏的比不练武的人还利害。

技击,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切磋、实搏。训练包括自己盘架子、推手、喂手、拆手、摸手等,属于模拟实搏;

切磋是散手,为的是提高各自的技艺,印证所学,有一定之规,不向对方要害下手,出手留有余地,且随时准备罢手;

实搏则属于生死之搏,要以自己最拿手的技术(毒手),打击敌人的要害。实搏采用的技术简洁、威力十足、以必杀或致残为目的。实搏时不仅拼技术、拼体力,更是拼智慧、拼应变,很多看似阴险毒辣的技巧,在实搏中都会出现。总之,只有生死胜负,没有道义可言。

切磋和实搏的性质有天地之别,但在实际中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切磋很可能演变成实搏,所以古语云“武不善动”。

一般的“爱动手的”往往只是习惯于切磋。真正打惯了实搏的人,反而极力避免不必要的切磋,因为如果水平相近,一旦动手,精神激荡,杀机一起,很难控制,加之有名誉、门派等因素参杂在其中,谁也不能保证对方不突出杀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有实搏经验的老师们都说过“实搏只能从实搏中去体会,没法教、也没法训练”,“如果你们不想拿武术当职业,就没必要研究这个”,据他们讲,过去都是师傅师兄在背后保着,找地痞流氓寻衅,拿他们练,“拿人练最出东西,过去的江湖人的工夫多半都是毁人练出来的”。

一般来说,切磋时用踢打技比较多,双方多保持一定距离,便于控制力度、速度,也可以观察对方的技艺,多多少少带有拆招的色彩。

而实搏第一要点是近身、发力,多使用指、爪和反关节技开门,以致残对方肢体为目的――比如形意门的鹰捉,讲究五指抓出去,得带着肉回来,“出手得惹祸”;再以膝、肘、头等技术对要害发动总攻击,以致死为目的,力度、频率极高,即所谓“疯劲”。

再比如蛇形或太极拳的斜飞,在切磋的时候,可以用肩撞,身靠等法把对方发出去,证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贴身发力比对手要高;但如果是实搏,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阴,戳眼,刺喉等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感觉,在当今社会,作为业余爱好者,做到时常切磋,知道自己练的是什么,遇事有自保之功就可以了。实搏的东西最好不要尝试,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太强,伤害也大,擅长实搏的老前辈们罕有长寿者,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初学的朋友听了也许觉得不过瘾,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有人教你杀人,你会不会学得这么起劲呢?其实来自战场,绿林的武术最原始的本质就是杀人。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宋世荣先生曾说过武艺、道艺之分,武艺就是纯杀人术,所谓敌将就是大杀手。你只有以杀人的心态进行格斗,你才能说自己打过实搏。李钟轩先生也讲,就算尚云祥、薛颠那样的高手,到了和不明底细的人摸手的时候,也很难控制住不伤人―― “形意拳就是这么练的”,我想各家实战拳法莫不如是。技艺越接近,彼此的威胁就越大。

所以,请朋友们想清楚自己练拳的目的,再来爬这座圣山。

关于实战

我在练了三年形意之后,被一位研究警用格斗术(不是散打)的朋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于是以尽弃所学的决心,开始学习这种从警匪街头实战中总结出的格斗术,在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实际是完成了对原始形意的复归,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写出来,大家参考。本来不敢说的,因为有很多提法也许不象正宗,不过看到不爽、布衣、陆天、骆驼风极为的文章,感觉只要实战过的朋友,应该能理解我,所以就拚着挨骂,发!

格斗很简单,以最快的速度,从最短的距离切入,用最熟悉、简洁的技术动作,打出最大的爆发力,最高的攻击频率。实战的时候,直来直去,守中抢中,方寸之间争胜负。所以说形意拳比心意拳提高,应该说五行拳更接近于实战,它保留了大劈大抡的爆发力,整体压制冲撞夺势的身法,但采用了类似于拳击的直线出拳的形式,缩短了发拳的时间,提高了攻击频率。同理,说大成拳比形意拳提高,指他的间架放得更远,攻击尖端更接近对方,连出拳收拳的过程都节省了,力量从内部走,通过骨架刚体传递,攻防兼备,发中同时。

但是三者的基础都是从类似于十二形的夸张动作锻炼中,获得类似于动物的生理结构(六艺),从而产生那种原始的本能攻击力量,没有这个,以上所说完全是空中楼阁。所以,五行拳一拳把敌人打得倒地不起,大成拳可以把人放出丈外,是因为它们有心意拳“裹践躜”的强冲击性身法作基础。比如蛇形,练的时候,动作很夸张,后手要伸到臀下,据说宋世荣先生甚至可以摸到自己的后脚跟,这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爆发活动量,就好比提高枪械的射程,但在使用的时候,没必要还这么做,就好像射程1500米的枪,没必要非在1500处开枪一样,你把距离缩小到1000米,耗时不是更短,把握不是更大,穿透力不是更强吗?真正的蛇形用法,根本不把手往腋下藏,就是伸着手,在接触点上一挂一反就可以了(那一瞬的状态颇像大成拳的技击桩发力),用的是那种夸张练法炼出来的整体开合的爆发力,而不是用那个形。

格斗就是打,什么也没练过的人,与人冲突的时候,也会本能的进行踢打撕抓。拳术只是从格斗实践中进行筛选总结,把最实用的技术保留下来,拳论则是在拳术技术相当丰富的时候,进行的理论的总结。学拳可能提高你的格斗能力,但前提必须是你参加格斗,否则这些东西就像一堆垃圾,就好像学电脑的人必须上机实践,而不能只看看《电脑入门》。

内家拳高明的地方在于把人体结构调整的问题考虑到了训练程序里面,东方人的身体素质比较弱,所以借助古代养生术里的技术,如丹田功、易筋经等强化一些要素,比如强化筋骨获得更优的支撑和传递力量的结构,强化内膜,增强内脏功能,强化呼吸能力,综合提高身体素质,又摸索出一套把人体最大力量爆发出来的技术,即体重+惯性+内劲爆发的发力技术,但这只是能保证格斗时的力量爆发更强、传递的损耗更小、激烈对抗时的动作受干扰的变形更小,并不代表就是百战百胜,因为你必须考虑到实战时的心理状态、环境影响等其他外在客观因素。就好像是一支设计精密的枪,只是有可能提高射击精度,但不保证百发百中,士兵如果不进行射击、实战,只是不断研究枪械保养技术,如果说这样拿出去就可以上战场,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诸位,如果你们想做士兵、当将军,那么当你的身体素质改善到一定程度时,一定要进行实战,只有经过实战,你才明白自己到底练的是什么,练完以后怎么用,不会把养生锻炼的动作拿到对方的重拳快腿面前秀。当然,如果你只满足于一个枪械模型的爱好者,另当别论,在这个时代,找上几十种“秘籍”、“神功”练练,还是不难得。

还有一点,就是格斗中的精神状态极其重要,有一位老前辈说过“没有摔死婴孩的狠心,你在实战中是不可能把内家技术的威力发挥到极致的。”我当时不理解,甚至认为这和内家拳的宗旨相违背,后来和那位朋友照面的时候,我才明白了这句话。他在多次和匪徒作生死搏杀中练出来的心理素质不是我这种业余练家所能抗衡的,就像李仲选老前辈所说的“煞气非常重,别人一照面,胆就寒了”。他不是那种广告上宣传的所谓的疯狂爆发攻击,而是时刻保持一种近乎冷酷的冷静状态,象最精明的生意人一样本能的调节着自己的体能、节奏,让对手感觉是在陪他玩一种冷酷的猫玩耗子的游戏,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被他把握。

闲聊时,他提起在抓捕持械歹徒时,曾经踢碎过他们的肋骨,踢断过他们的肠子,曾经一掌削的流氓口吐白沫,趴在地上半个小时动弹不得……当时他的神态、语调极其平静,平静得让我有点毛骨悚然。我想,这是整天想象和毒蛇猛兽搏斗的站桩爱好者所不可能体会到的。


水风:

想当初,我也是觉得学习技击和散手最终的目的还是跟人打架,才从里面退了出来。

另外还有一句话,是一个小师兄说的,那时出了一个案子,我们省的散打冠军刚被人用枪打死,我们小师兄跟那人是武校的同学,彼此也很熟悉。那个小师兄说: “水风,你要想好,你学这个太极拳干什么?强身健体,你现在的水平已经足够了。练技击你就是再厉害,(即使跟那个散打冠军一样厉害),也不是被人一枪就打死了。”

散手和技击当初存在的价值就是给人当保镖,或者凭借自己的功夫出人头地,当火器出现以后,这些功夫已经注定要没落了。

关于此文,还有一点,我不敢苟同。就是所谓的心狠手辣的实战功夫。我学拳之前,先学的就是不可恃技欺人,不可欺负弱小,练武之人,德字为先。没了德,功夫越高人越坏。练武之人,先有菩萨心肠,才可以授你武艺。真的要是一定要象文中的长辈所说的一样,这样的功夫,不要也罢。

华虎:

兵者凶器也!要不就别动武!有经验的老油子警察抓人都是带个破草帽,穿件烂衣服,背个编织袋一脸窝囊忠厚老实像。真动起手来,还不是突然凶神恶煞往死里打。碰上侦察兵的便衣更狠,一下就要人的命!这是从实战出发。只有流氓才耍横呢!只有知道这东西危险的练家,才明白武德的重要性不能随便出手。这东西就跟枪一样,整天摸出来晃晃给人看那就是纯粹倒霉嫌慢。再好的功夫碰上三五个有准备的地痞也危险;同样十来个没防备的好手也不当回事儿。这就是区别。电影里看得什么这个掌那个拳的,真动起手来就那么一下。一要能干上,二干上要有效。什么左躲右闪窜上跳下的全没用。真的好功夫首先就是修养功夫:心理素质,观察能力,隐蔽意图,突然爆发的力量和速度,还有就是经验,以及时刻谨小慎微的毅力和体力。不过常人不觉得罢了。

说穿了靠武吃饭不是个好活,危险加辛苦。武术爱好者,如果你的目的是强身健体那你就练!少谈这个拳厉害那个拳不厉害。锻炼好身体最厉害。如果是持强斗勇,那还是别练,练了更危险。因为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个不得已为之的东西。理由我也不用说,军警中不得已干上这行的人很多后悔的啊!他受过的训练知道的东西比你一般人全面的多,得到的资源和保障也比你一般的人多得多得多,为什么还危险?还不可靠?人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的啊?

iDog:就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的原因吧?李仲轩老前辈也说要不显形,显了形就立即结束战斗。武侠小说里说的不让别人看见刀,看见的都是在死前。这确实对心理健康没好处,还是行善积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