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vice provided by iDogiCat: http://www.idogicat.com/
iDogiCat site logo

主页 > 功夫 > 冷兵器 > 刀身上的其他构造

刀身上的其他构造

血槽(Blood Groove):

位于剑脊或刀面之凹槽,据称能在刀剑刺入人体或猎物体内后防止因被肌肉收缩而「夹住」刀片,形成一种真空状态,使得刀子不易拔出。若在刀上做有血槽,则血便会从此流出体外而破坏此一真空状态。然而问题是:从未有证据显示此一真空状态会发生,许多猎人及屠夫告诉我,不论使用有或无血槽的刀子在拔出动物体时其难易程度并无差别,且社会新闻亦告诉我们,那些手持细薄且无血槽设计水果刀的杀人犯,并不会在刺入被害者一刀后便因刀子被吸住,而无法继续杀害被害人。种种的事实都显现:只要你刺得入,你便拔得出,不论有无血槽。

既然血槽无所谓破坏真空状态的作用,于是有人便说血槽只是纯粹装饰用。这个答案只对了一半。如果刀长在24”以下,那么血槽可能只是装饰用,如果超过,那么血槽有其实用的功能。

那么血槽究竟有何功能?血槽的功能有:1. 增加刀子强度:在刀身上打上血槽使得刀子不只拥有一个刀脊(Spine),从纵切面来看,血槽形成有如铁轨般的工形结构,此一构造在24”以上刀长的刀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强化结构。2. 减轻刀子重量:在早期使用锤打制刀时代,于刀面打上血槽可减少制刀所须之材料,因当打上血槽时刀面便会变宽,与没血槽的形式相比节省更多的材料,且减轻重量。现代的制刀是从钢板上挖除以制成血槽,虽未能减少材料,但减轻重量的功能相同。一把经适当热处理且有血槽之长刀剑比没有血槽者轻上20 - 35 %。

所以现在你瞭解了!血槽并无所谓解除真空状态的功能,而是大型刀剑中不可或缺的强化机制,因不具让血流出之功能,所以现在美国已将其改名为凹槽(Fuller)。

洞:(Hole)

在刀身上的洞是做什么用?在刀上打洞似乎只会减弱刀身的强度,但若它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何到目前为止还有那么多的洞在刀上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至少在十六世纪时便发现在刀上打洞,其功能大多为装饰或有实际上的用途,如:与刀鞘结合时之保险、当作板手或开瓶器、切雪茄,甚至有些可为连接六分仪装置之底座,Joe Malloy设计之Knatchet其在刀身上的洞可与其设计的斧刃结合而成为一把手斧。除此之外,在刀上打洞亦可减轻刀子的重量。但是如何在美感、减轻重量及不损坏刀子强度的情况下打洞,便是十分令人头痛的设计。1960年代,前苏联及其附属国创造了实用形刺刀:Soviet AKM Bayonet,在刺刀上的洞可与刀鞘连接而成为一破坏剪以突破战场上之拒马及铁丝网。美军在越战遭遇到此一刺刀,在战后便不断的思索此一刺刀的功能,因此在1986年时设计出MPBS M9(Multi-Purpose Bayonet System)取代原先之M-7刺刀,成为美国之制式刺刀。Spyderco 总裁Sal Glesser于1979年在其出产的折刀上打了个洞以作为单手开刀之机制,此一设计立刻受到大众的喜爱,且成为Spyderco的特色。洞越大虽越适于戴手套时单手开刀,但会减弱刀身强度。其它如Gil Hibben在其设计之Rambo III上打洞以减轻重量及美观等等,因此刀上的洞并非只是装饰,而是真有其功能,但如何兼顾强度及功能之间水平,便是考验著刀具设计师的智慧。

指沟(Nail Mark):

位于刀身前端上方,为一沟状设计以利于将大拇指指甲插入后与食指合力将刀片夹住开启。为最早期的折刀开启机制。在冬季或工作时因戴手套而会有无法打开刀片的情形,此时需使用刀籤(一个片状物构造,末端尖细以便插入指沟以开启刀子)来帮忙开启。现阶段的折刀因大多可单手开启,故指沟的形式只在瑞士刀及早期折刀样式中见到(现今瑞士刀亦设计出一款于刀身上打一个如Spyderco的洞,可单手开刀的型号)。

拇指柱(Thumb Stud):

为单手开启折刀的设计机制之一,位于刀身基部的上方。若为单边拇指柱设计者,右手刀的拇指柱位于刀身左侧,左手刀则位于刀身右侧,除单边拇指柱设计外,尚有双边拇指柱设计。拇指柱的形状变异极大,从类似圆锥形(如Chris Reeve Sebenza)、圆柱形(如Buck-Strider)到圆盘形(如CRKT # 6813 Ryan design)等等皆有。

拇指柱长度越长者越适于潜水、厚重工作及冬季活动时著手套时使用,如Mission Knives MPF(Multi-Purpose Folder)其原始设计是给水中活动者使用,故拇指柱便较其它刀厂为长,但当刀子用背夹夹于口袋时,越长的拇指柱则越容易与口袋互「咬」,故现在 Mission Knives已将MPF的拇指柱缩短,而想要较长拇指柱形式者须特别订制。

早期还有可拆式拇指柱的设计,这是因为当时折刀是用双手开启,故只有指沟设计,后来有厂商单独卖可拆式拇指柱,所以可以看到Buck 110上亦有拇指柱。

拇指盘(Thumb Disk):

为另一种单手开启刀刃的设计,在刀背上直接钻孔锁上一圆盘。著名刀匠Enerst Emerson所设计的折刀多为此一形式。其作用机制与双拇指柱相似。

Emerson’s Wave Hook:为Ernest Emerson所设计。在刀身基部背面作一钩状物,配合Tip-Up的背夹设计,在将折刀抽出口袋时,此一钩状物便会钩住口袋的车缝处而使得刀刃「自动」打开。为现今最快开启刀刃的折刀设计。缺点为口袋的车缝处容易磨损。

锯齿:

在刀上的锯齿可分为绳锯、骨锯、木锯及破坏锯(铁锯)。其中绳锯的形式及其所占之位置请参阅「刀刃的形式」。骨锯常见于欧洲传统猎刀上,如Puma White-Hunter于刀刃基部设有骨锯,以便于在某些情况下锯开猎物之骨头。注意!虽然White-Hunter刀长6’’,但它仍是用锯而非剁断骨头。因为猎刀必须保持相当的锐利以解剖猎物,故以锯而非剁以保持刀刃的锐利(在White-Hunter的刀背具有另一未十分锐利的刀刃以供砍劈木头或剁之用)。

木锯:不论为何种形式,依我的经验:如果你需要一把锯子,市面上有许多制作精良的摺叠锯,否则瑞士刀或工具钳上所附之木锯都比在刀背上的木锯实用。在刀背上的木锯只能算是最后一道防线以备你真的一无所有时使用,且此一设计之木锯实际锯的深度90 % 只到锯齿的深度。你从未见过一把4 - 7mm厚的木锯,因为它不实用。且付有木锯之刀子无法做十分细微的工作,因大拇指无法搭在刀背以提供一稳固之支撑(因会被锯齿割伤或压迫疼痛),且在草丛或竹林活动时容易钩到树枝造成操作上之不便,所以以我的观点木锯是「华过于实」。

破坏锯:位于刀背,对付的对象以金属类为主。M-9,AKM的锯齿便是此一形式,用以对付铁丝网、冰块、飞机蒙皮等。带有此种锯齿之刀子在操控及安全性上皆较木锯形式为佳(因锯齿不成尖锐或不规则状)。

行文至此,我不禁要写写国人对带背齿刀子的迷思:一般人认为带背齿的刀比较「凶」,适合做战斗刀,尤其在「蓝波」热潮之后,许多不良少年手持所谓的「蓝波刀」犯案,以致台湾管制带背齿刀将近十年。其实带背齿的刀在战斗上有其缺点,包括:1. 带背齿的刀便似开双锋的剑一般,虽然两面都有杀伤力,但亦容易伤及自己。在现代步兵身上所穿之迷彩服、战术背心、H带等皆容易在你挥舞刀子时被背齿「咬住」而破损,更惨的是,当你刀子被「咬住」期间你已露出大片的空档使敌人轻取你的性命。2. 在防御时容易受伤。当对方拿长形武器 (如棍、矛、大刀等) 你可能必须使用反手握法以保护你的上手臂及增加防御时[挡]的功能。如果你所用的刀子带背齿,那么虽然你挡住了对方的攻击,但你的手臂亦被锯齿所伤。虽然带背齿的刀子能在刺入敌人后拔出时造成较严重之伤势,但那只有在「刺入」时才有此一优势,在刀子格斗中,想要刺到对方是非常困难的,大多的伤势皆是由「砍劈」所造成的(刺枪除外,因此时刀以成枪尖故造成之伤口以刺穿为主)。所以背齿并未增加刀子的战斗力,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及赏玩的设计罢了!

肠钩(Gut Hook):

在猎刀上出现,此一构造可作为剥皮时的好帮手。当猎捕到大型猎物时(如鹿),放完血后,便开始剥皮解剖的动作。首先在足部用肠钩划一圈以分离皮与肉,用刀切开后腿至跨部内侧,避开外生殖器并将其周围切开一圈后,从身体中央到脖子延伸切开,此时若使用肠钩则不易割破腹膜而使内脏流出而污染。除此之外,肠钩亦以应用于其他功能如割断钓鱼绳或刮除电线外覆等。

止滑处(Thumb Ramp/Thumb Stop/Thumb Rest):

依其英文的意思便可清楚的知道这个构造是在持刀时,大拇指的放置处。位于刀背基部,若作有斜坡者称为Thumb Ramp,没有斜度者称为Thumb Stop。不论是Thumb Ramp或Thumb Stop都可以通称为Thumb Rest。止滑处皆作有刻纹以增加磨擦力,而Thumb Ramp则因本身具有一上扬之斜坡可供大拇指抵住,故有些形式并物刻纹的存在(如Spyderco的一些型号)。而刻纹的设计亦可大略区分为十字刻纹及平行刻纹,十字割纹一般于手工刀中见到,是于制刀时先在止滑处用线锯锯出交错的锯痕后,再以銼刀銼平至所欲的深度,之后与以细磨。而平行刻纹则常见于一般工厂刀。

刻纹之密度、深度对于真正的止滑效果及操作时的舒适性有相当的关係。刻纹密浅或宽浅且截面圆滑处理的形式是最佳的(如Chris Reeve及Microtech),有些刀厂的刻纹太宽且深,且截面无圆滑处理,在操作时便变相成另一种形式的锯子,虽有止滑固定的效果,但在使用时大拇指会十分的疼痛甚至受伤,因此在选购时应十分注意此一细节,不要只因〔视觉〕效果佳而一时冲动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