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vice provided by iDogiCat: http://www.idogicat.com/
iDogiCat site logo

主页 > 功夫 > 卢氏结构 > 金匮抉微 > 运动技能窍参

三、运动技能窍参

卢氏结构,这一人体运动器官连同内脏器官运动条件下的特定性的新的运动模式。是由五大要素(肌肉、骨骼、内脏、呼吸、意识)在原自组织机制上加以“再组织”而建成。其特点是拳技活体对抗时强调紧张下“机能稳定和技术高度相统一”。站桩训练能使身体机能恢复先天素朴的平衡,此为进行活体对抗的最根本条件,如若进行互搏还需进行技能的训练。婴幼儿的体能是最理想的,是我们苦练“返先天”的启示和目的,但婴幼儿都不会科学的进行技术对抗。科学的训练技术不仅可以掌握、熟练、精通、直至本能的发挥对抗时的诸如起势、布形、蓄发、涨缩、临界、触点、路线、轨迹、变化等技术,而且会因量变产生质变。更加深入地促进和完善生理机制的再组织,二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合,只有机能和技能的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人体运动内在机能“后天返正十二组合”的多功能统一结构。

一个整体,二重性用力,三个交互关系五大要素自组织机制科学体系后天反正十二组合:

  1. 交换:依从地心引力的在关节定位下肌肉互反屈伸,互让牵引送呼吸充压内脏互为因果的消息内容
  2. 交替:蠕动脊柱反称四肢连结均匀腹背两侧运动器系统一起止的张缩运动
  3. 交叉:十五环节互为支承的立面体弹性变形“天体运行式”的运动轨迹。再加五对范畴:屈伸、阴阳、刚柔、动静、虚实。

从以上要点中我们能感到这是由静态桩法身体各部要领转向动态对抗的关键环节所在!

1、运动技能的特点:

除前文述及的增长整体连通、扩展呼吸范围、统一协调、内脏稳定、脊柱主动、辨识和利用重心等特点外,还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体现是中外所有对抗项目无法作到或无法完全作到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于人体科学研究领域遥遥领先的精华所在(格斗时的战略战术和打法特点暂不论及)。

(一)、结构废弃一切招法等局部动作练习,即使是简单实用的手法、腿法也一概不练,在周身各部要领同时到位时,瞬间手法、腿法等外形只是完整身法下的整体劲力的局部体现而已。而现今中外的搏击术,虽然,也倡导所谓的整体动作和惯性爆发等劲力,但因内在机制不明,无一拳种能真正体现或完全体现这一特点,以人们公认的津津乐道的截拳道和拳击而论亦是不具备这一特点,拳击的发力都是腿拖着身体身体的定步发力,未能把地心引力由控制力变为驱动力,其发拳的路线直、摆、勾、刺、点等均未能统一,在变化中是直线的抽撤运动,露出了形迹,李小龙本身(现在练截拳道的“截拳王”,“截拳正宗”等无一人真懂此拳,只是模仿了影视中的外形而已,他们的搏击水平无一人是国内散打前10名者的对手,故无资格为例)整体筋力强劲已极,但内在机制不明,发拳踢腿未有周身阴阳两面的交替,骨力的争拔,所以在打斗中也是以手或依靠躲闪再进攻处处受力的生拼硬打。

(二)、结构拳法自始自终反对木桩和沙袋等踢打练习,所以和任何一项运动一样要出成绩是不能速成的,有人认为拳击、摔跤等对抗运动练得快,所以很多门派便以速成来招揽生意,其实一个真正的专业拳击、摔跤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不低于六个小时,到他的运动生命顶峰都是经过十几年的苦练。所不同的是他们是边练边在对抗性实战中发挥技能,增长经验,而中国传统拳的练习在讲招破手,或总认为自己所下的功夫未到,一但隐居出关便能笑傲江湖,把放手搏斗当成一种野蛮行为曰:不讲武德。而一些“德高望众的名家却以当年师祖如何一拳将人打翻,一腿把人踢死,自己发的劲力如何与老祖宗相似而显示人前,并且乐此不疲。结构拳法需要日复一日的艰苦锻炼和体悟。众所周知凶猛的动物,如熊、虎、豹、等是根本不操所谓局部硬功的,但它们随便一爪或一掌就能使被捕对象皮开肉绽,骨断筋折,其原因是经们所用之力均无意识本能的符合了万有引力的原理,并且均为脱骨状态下的穿透力,王芗斋先生“且莫学排打”的遗警是其一生研悟体认的心里话。在此还要举一个最易懂的例子,练功如树木之成长,打踢硬物而获得局部硬度,如同杨树、泡桐树的树疤,因生理机能损失而出尖,疮痛加强了局部硬度,但其它部位似杨树、泡桐的树枝、树干,并不都如树疤处的坚硬。我们的内在机制转变,则如同紫檀松柏一样,虽长的不如杨树之类的树种快,但内部整体坚实如一。如果为了速成,当然可以去操拍打,但必须放弃结构的练习,因为二者是矛盾的,结构需要连通放长的整体劲力,而一操打则筋肉无不回缩。

(三)、大多实战拳派都是靠躲闪或硬抗(受拳能力、对方的进攻进来力)而结构虽然也偶有此种情况发生,但其训练的要求则是使习者自身成为一个弹簧体似的坚状整体拱形间架,整体拱形内蕴椭圆、三角等科学间架,但优于这些间架。笔者专门去观瞻过闻名世界的赵州桥,京广铁路未通之前,此处为京广大道,每日车水马龙,人挤车压,仅乾隆南巡路过此桥时就有三百多辆重载之车通过,但其历经千载却完如无损,世界各国无不称为奇迹,此桥建筑除采石寻料严谨,施工精细外就是利用了拱形的原理,被世人公认为第一座拱形石桥。结构拳法的训练会使习者的内在骨骼间架成为“七节拱梁”使对手和巨力击打自身分解并达于地下,并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将施力对手冲起而使其失重。其它拳种的发力路线是对折的直线伸缩或画圈,无不是靠局部加速、肌肉收缩和振颤来完成的,而结构拳法的发力却是周身无处涨伸情况下的松静状态,而且所有拳法的路线都是椭圆轨迹的统一。

(四)、在传统拳派中,也有练习站桩和做拳要求一致的拳种,但要领和目的同结构拳法大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为了练气(实际是憋气),有的是为了扎马(把双腿定死),还有通过站桩刻苦训练,好不容易使整体连通或几个部位凑整,但一单操或实搏就失去了桩的要领,自然也就失去了整体间架,盲挥乱踢也就没有整体力了。这就造成了站桩同发力、步法等练用同站桩脱节。而结构训练的各种变化是拓朴变形。对抗之际,对手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力的时机、角度、部位也是在变化的,死持一桩而搏则必败无疑,但变化应是内在间架,威力不变的前提下随机随势随意自如变化的,此谓拓朴变形,如铁水、玻璃浆等倒进不同形状的模具内冷却后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成品,但如果因种种原因冷却后的成品内部晶格或化学分子式不符合工艺要求则为破坏性的变形,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的东西,但内在物质机能未变。玻璃杯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各种形状都为拓朴变形,但残缺或漏水,甚至摔坏均为破坏性变形。结构拳法的任何变化必须是拓朴变形,每步一桩,每拳一桩,每动必桩,拓朴简称橡皮薄膜几何学。

2、摇子午训练功法:

摇子午是卢氏结构由静到动的最主要的功法是结构拳法在运动路线中功力增长的总则。首先站好反冲势,我们在法心鉴中提到反冲势内含浑元和抟气二桩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浑元桩和抟气桩功力的应用之势。三校归一就是要把周身上中下三盘的横向经络在放长拉伸后再使其形成束状,这要靠撤气,抟气来完成,这就是一束浑元气贯通,在反冲势中要体现此内涵要领。反冲势上体不变,步距向前再加大两脚距离,小腹随势下掖,以脊柱督率全身反称而动,脊柱作立圆转动躯干,由四十五度变为十五度,双手臂上升前伸,随身体做反称的立圆。也就是身体向后,向下而手向上向前,身体向前向上,手向下向后回收,下肢随之挣拉和关节旋转,阴阳两面的相互交替,下气可使周身上虚下实,也就是自身上举展放的双臂已不感费力,对手冲杀之力可传递到地面,周身左右两侧相互交错,倾压随时发定力,寸力一触击出对手整体,这就是二分整体阴阳明。有的读者看到此处,肯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极个别的人还会说:“我们所习拳种也是划圆,也是螺旋运动。”不错,有的拳种的理论或功法的确已提出过螺旋和孤线运动,但其距卢氏结构的深度还差十万八千里,下面的内容是所有拳种从未认识到的,如果的话,那只有两上原因:

  1. 从这本教材上抄的原文或把2改为1+1之类的创编。
  2. 学了卢氏结构的功法。
希望各位朋友日后明辨和作证。(在此要说明:王芗斋先生等极少数登峰造极者身上晚年已明显体现但内在机理未留下文字)。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标度看----即“最优化理论”,整体劲力的运动轨迹应是“十五环节”(手2前臂2上臂2股2胫2足2头1胸1腹1)十五个重心共同组成的综合轴向的椭圆轨道。以“摇子午”为例:脊柱、头顶、四梢如撑在一个略似立着轮转的“飞碟”或橄榄或禽卵的薄壳中,从我们的间架中不难体会,双手双腿撑抱和身裹的对角形成一个菱形对角,而上下左右前后的六面立体撑力才能使同身撑满薄壳,在转动中双手臂、双腿分别和身体形成的菱形会出现长、短的变化,但菱形的内角度的和使终不变,这就是三维空间菱形变。摇动时,或使身体触壳部分迫使薄壳轮转,或使身体触壳各部紧撑薄壳使人体和薄壳成为一体向轴向(俗称斜向的立圈)一起碾压;这里头、胸、腹三个环节各自的斜向立圈,轨道是三个斜向立圈,而各圈轨迹的起止点略有交错手和前臂两个环节的重心轨迹,异常处不太明显,而上臂和手、前臂则有特殊表现(这是关节特有的形状决定的),摇动时,上臂重心轨迹呈横圈似的轨道,统一处在于上臂中段靠近时部处(这是上臂重心位置)在看来是横圈的动转下,实际横转之中已是随着身体总体的斜向立圈做出统一的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又向前的斜向立圈运动了,腿部同理,随各关节的特有形状,尽管转动范围各异,身体总的大圈之内有各环节组成的小圈,小圈之间彼此轨迹同行而起止点不同,形成了一对对的“阴阳鱼”,四肢各圈与躯干之圈也形成了“反称”(丹田轨迹是小于各处的)这就是人体内部运动轨迹上的一幅淋漓的“太极图”(现在的太极拳运动对此可以说是门外汉的)。按照这个图做发力时,肾部自然会朝向所发方向,上体这一侧的肾部自然呈出略突之形,就不需要外加一个“突肾”了。至于肩胯的互争和变面就上述,十五重心轨迹圆满时,即是肩胯互争面转的最优境界。关于发力的最优化,应是“斜向立圈的连续轮转橄式的薄壳的哪一面孤面某点,上有冲杀力量,即从受力相反方面将孤面收缩近平(使原有的圆凹了)的同时,原来斜向的立圈仍是接着不停地转,即如似小铁块投击已转动的砂轮相似。”可见,我们的发力是旋转切削,压轧之力,这样周身各处随时地都可发出重拳。

摇子午是内在运动训练的核心功法,它贯彻了习者的拳学生涯的始终,其外形虽未大变,但其内在要求却随着功法进境而不断深入使习者日感艰难。我曾研习过多种拳派和功法,确也见到过“身体作立圆,平圆,斜圆的整体运动”的少有真知灼见,可惜的是研求者虽皓首穷经但未有缘亲见到真正个别妙手身上的表现等原因而仰钻莫入。在此请大家先作个试验----以全身做竖圆转动打出一拳,再以日常习惯出拳,试验结果肯定是两种打法的劲力大小差不多,甚至画圈的身体后坐力还减轻了拳力,这是因为肩未松开和整体没有连结放长弹力不足所致。所以摇子午的要领是:“重力躯动,脱肩过重,三维争拉,关节反称。”太极拳也主张圆,也讲绷劲,但大家可留意一下全国的名家动作和该拳前辈留下的拳照,不用一一细看,只看起式即可----都是目随手走,手随身动,而且身起手高,身落手低。连一弓也拉不开,要拉开一张弓,最少也需要把弓的两端相争相合,身与手相争相合……,如果都朝着一个方向用力,连项羽也拉不开一张小弓,故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身手反称(长手抽身),即身起臂落,身落臂起。

再请大家作个试验,抬起右臂,让肘部划个横圈,再抬起右腿让膝部划个竖圈,试验后大家就会明白所谓周身划横园和竖园都是想当然,实际上肘部根本划不了横圈,而膝盖也划不了竖圈,这没办法,是生理决定。摇子午的运动轨迹是总重心自转,各关节按各自生理结构特点自转,在此还要说明,脊柱和和肩、髋关节是可以随总重心的转动而趋方相向的,但其在空间位置不同,所呈轨迹也甚规则,我们知道太阳系中九大行星都是围着太阳转动的,但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如:地球),不然就不会有日夜的现象,人体运动亦然,各大环节以丹田为总重心,在公转的同时都在自转。这才符合阴阳之传哲理,如果喻以现代说法摇子午的轨迹是一幅天体运行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在这里还要强调:摇子午时各关节均为相互反称运动,单一骨骼自身两端也相互反称,每关节两端在运动时都呈太极图中的黑白阴阳鱼轨迹,而整体则是一幅标准的立体太极图。(不能牵强附会,必须真正作到达标)如此轨迹运动,整体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向心的平衡系统,同时此项训练使身体各部肌肉又加大了天然长度,使肌肉强度更加增强,作好了一触即发的准备。而且是发力的最佳状态,可以随意由此子午线发施各向劲力。由于全身各骨骼关节反称,路线也是圆就形成了独特的连续不断的发力机制。

随着功法体认的提高和功夫的增长,应继续深入三连六断的练习,深入需先体认整合六分三维的交替机制。先体认上体上臂与下肢的分化动作(上下);继而再体认整体腹背两面的分化动作(前后);再体认整体左右的分化动作。

三连是借用太极图中乾卦(三)符号来代表拳法中的囫囵整体劲力;六断是(三三)坤卦符号,代表分化的劲力。三连力和六断力是卢氏结构的专用术语,三连力指整体劲力的连通放长后的威猛劲力,历代具有此功力者已属廖廖。只有具备了三连整体力以后,六断力的分化训练才能搜出骨力而整体不散。

3、摇旗

反冲势站妥当,胸腹为一块整皮向下撤,以腹股沟为底边,左肩胛骨同大臂的重心点和小臂的重心点相争(意念中如同右大臂重心点和右小臂重心点上各系一条橡皮筋,另一端系在左肩胛骨;左大臂和小臂的两个重心点亦有橡皮筋相系,另一端系于右肩胛骨),同时再设想左肾部有一橡皮筋同右手腕相系,右肾部有一橡皮筋同左手腕相系。总之,身体各部都有一如反冲势要诀----依从地心引力,关节定位,互反屈伸,互让牵引,互为固定。然后再用总重心摧动两臂螺旋转动,意念中如摇旗撼树,此功法训练同摇子午一样会因周身蓄涨之势而出现波动。同时又是综合轴相的螺旋。其目的是训练整体的速动体势,并增加“两臂如固,专摇其身”,也就是两臂如固定在空间,两臂的各重心自转,将躯干当作两臂摇动起来,日久功深,自能使身法达到最高境界。

4、中指拔纲十二势

以抟气势站妥,周身筋骨放松涨大,将双肘固定,然后以中指挑领周身大筋(为拔纲),肩、肘、腕、胯、膝、踝(包括左右两面)十二关节松活协调的转动,身形由高难度而低,再由低而高,如此反复训练,可洗开全身关节之量。

练此功法需注意以总重心带动身体各部运动,周身筋骨拉伸量不能回缩,各关节必须松柔,内在的拢、勾、提、戳、崩、塌等劲力必须连贯一气,不许破体露形。待将各关节洗开后,动作外形由大动变为定位似的小动而各关节之间以脊柱弹射带动躯干,使关节内部产生共振,周身大筋随之鼓荡,则为“金鸡抖翎,”“脱身幻影”之表象。

5、步法

卢氏结构的手法(包括掌法、拳法)和腿法(包括步法和踢法)都是统一于整体身法和整体劲力之中的,以上训练实际上包括了手法和步法的训练,如果将步法的动作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介绍,则必形成其它搏击术中招法和单操训练的误导,所以在此只能述其环枢。主要步法有鸡行、鸟跷、马踏、单、双炸步等。以点、划、擦、蹬、铲、锉等结合运用,训练总的原则是以脊柱主动躬送,上肢相应配合,二分整体,半边如双轮升降运动,腰背带腿,束腰而动,胯部转运,膝先到位。下肢的要求非常严谨有序,在此以虎射步为例:躯干和上肢的运动轨迹是从反冲势变为子午势,下肢随之完成下述动作:勒胯后高前低,折叠(大腿根)吸胸,出腿不出体,大腿互错,前腿胯撬膝,膝顺势前顶,足拿起勒足足踝,小腿顺势射出,同时坐颤后胯,注意整体协调一致,落身不落腿。左右互换反复练习。无论和种步法其外形虽异,但其内在要诀注意是一致的,尤其注意任何步法均不许有锯齿式的起伏。

Prev --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