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service provided by iDogiCat: http://www.idogicat.com/
iDogiCat site logo

主页 > 功夫 > 心意拳 > 心意六合拳“裹、践、躜”的真实含义

心意六合拳“裹、践、躜”的真实含义

--“翻浪劲”浅说

编者︰本文指出“裹、践、躜”(iDog注:“躜”繁体为“躦”,读音zuān,有人写作“钻”)是贯彻心意大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为进一步印证这一观点,编者特在此文后编发了唐默恩先生的文章,以供读者参阅。

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大都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大会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

所谓“裹”,也叫“束”或者“存”,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的蓄力方法(注意,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方法,而不是动作!)。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其具体的作法是︰在一个动作的发力运动之前,首先使重心主要移住到一条腿上(此为实腿),于是该腿突然放松,身体(臀部)向地面沉落,一松即紧,一紧即蹬,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十分明确地向上传达于后腰(牮柱之式),这样蓄力的过程便完成了。当然,“裹”与“践、躜”是不可分割的,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

所谓“践”,就是向前进一大步,带有前闯之意,此为‘进步”之法。所谓“躜”,就是向前上方运动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发力也是由后下向前上发出。此为“进身”之法。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

在训练中,“裹、践、躜”是不可分的,其运动过程连续地表述就是︰先松腰腿(实腿)以沉身---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同时应腿进步跨踩----重心由后向前移动、头上领、拔中书、身子向前上方拔起催动发力。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心意六合拳的所谓“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

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所以,过去心意六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糊涂,练的人更糊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著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如此这般,将先贤智慧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

被一些拳师误认为裹拳、践拳、躜拳的“踩鸡步、摇闪把”的拳势,实际上是先贤为练习“裹、践、躜”而设计的针对性的练功方法。在这一把拳势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践、躜”的运动方法与过程,长期练习以达到使“裹、践、躜”在身上动力定型的目的。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须反复练习与体会这把拳势,所以它有“母拳”之称,并非过誉与虚妄之言。而且,过去人们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也并不是说练习了心意六合拳的鸡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说“踩鸡步”的练习包含了“裹、践、躜”的根本之法,练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